夏普套路再现:郭台铭给东芝芯片开价3万亿日元 溢价超两倍
据彭博社4月10日报道,东芝和日本政府希望把东芝的芯片业务出售给国内买家,但是在收购东芝NAND闪存业务的态度上,外国买家的态度更加坚决,且出价更高。
消息人士透露,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韩国SK海力士和美国芯片制造商博通均已提交了2万亿日元(约合180亿美元)或更高的初步报价。
据悉,鸿海精密已经暗示,该公司可能最高已3万亿日元(约合27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东芝NAND闪存业务,这也迫使东芝管理层与该公司进行谈判。
不久前,东芝就其出售内存芯片业务发出问询函,力争竞购价格能达到约1.5万亿日元(约合130亿美元)。
原本东芝总裁纲川智(Satoshi Tsunakawa)只希望出售芯片业务的少量股份,但由于财务问题只得放弃该业务的控制权。
据分析师估计,东芝芯片业务的合理价值在1.5万亿至2万亿日元之间。
该消息还称,为了克服政治上的障碍,SK海力士准备携手日本投资人共同收购东芝NAND闪存业务。
彭博社称,东芝和日本政府官员希望获得日本收购方的收购报价,但目前还没有一家收购方出价。鉴于此,东芝方面或希望多家日本公司组建财团,共同出资收购旗下闪存芯片业务。
彭博社网站截图
东芝断肢求生
东芝出售资产,主要是为应对核电子公司西屋电气亏损数十亿美元给公司构成的影响。
东芝旗下目前拥有超过600种不同的业务,涵盖电梯、照明灯等,但最值钱的还是芯片业务。
截至目前,东芝发言人Yukihito Uchida及SK海力士、富士康发言人均对此报道未予置评。
负责监管东芝芯片业务竞拍的日本政府部门也对此未予置评。
考虑到芯片制造在未来技术上的战略重要性,日本政府希望把东芝闪存芯片业务保留在国内早已不再是秘密。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已对外表示,闪存芯片对日本的成长战略“非常重要。”
鸿海套路再来
不过迄今为止,来自海外竞购方的出价似乎更具操作性。
去年日本政府曾反对鸿海精密收购夏普控股股权一样,但该公司在董事长郭台铭的带领下,依然克服重重压力完成了交易。
当时,郭台铭开出了一个非常高的出价,迫使夏普管理层与其进行谈判。如今,夏普在鸿海精密的带领下业务已出现复苏的迹象。
起初,郭台铭给夏普开价2500亿日元,后来又两次提价至5000亿日元和7000亿日元。最终,该笔交易于去年3月底达成,成交价格为3890亿日元。
消息人士称,鸿海精密收购东芝闪存芯片业务将面临更多的阻力,原因是该公司的工厂主要位于中国大陆,他未来可能会把东芝的闪存芯片业务搬迁至中国大陆。
日本政府担心鸿海精密会把东芝的知识产权交给中国大陆。
该消息还称,鸿海精密还在同多家公司进行谈判,考虑联合竞价收购东芝闪存芯片业务。不过所有的潜在合作伙伴均反对把东芝芯片制造业务搬迁至中国大陆。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董事长郭台铭
韩美企业也竞购
SK海力士目前正在与包括日本投资人在内的合作伙伴进行谈判,竞购东芝闪存芯片业务。
消息人士称,SK海力士未来的持股比例将不会超过20%,此举旨在让该公司的竞价获得日本当局的批准。
不过SK海力士尚未完成2万亿日元的募资。
为了让投资人参与交易,SK海力士将准许合作伙伴在未来以商定好的价格把持有的东芝闪存芯片业务股权出售给该公司。
另有消息人士称,美国博通公司将携手私募公司银湖竞购东芝闪存业务。博通表示,该公司刚进入闪存市场不久,不会像SK海力士一样面临反垄断审查。
博通还认为,把东芝闪存芯片业务与自有芯片业务进行整合,能够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
对冲基金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在上周五表示,该公司已增持东芝股份至9.8%。该公司在上月就已表示,已成为东芝的第一大股东。
东芝计划于4月11日发布截至2016年年底的第三财季财报。如果再次推迟发布财报,将会影响东京证券交易所对该公司股票能否继续挂牌交易的资质认定。
西屋电气此前已进入破产保护。东芝表示,该公司截至3月31日的上一财年亏损总额将达到1.01万亿日元。东芝高管在上月曾表示,该公司将会在今年夏季敲定闪存业务的买家,并在2018年3月底之前完成交易。
诱惑与挑战并存
对于此笔出售会不会完全看日本政府脸色行事,也有不同说法。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东芝社长纲川智上月称,为芯片业务挑选买家的首要条件是出价,其次是买家快速完成交易的能力。
他表示,知道日本政府希望东芝公司在出售该业务时考虑国家安全问题,但东芝公司仍将优先考虑上述两项因素。
富士康目前并不拥有任何一家大型内存制造商,意味着该公司不会面临部分其他买家将遭遇的反垄断阻碍。
除此之外,这笔交易对苹果公司来说也将是天作之合,因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均由富士康组装,并采用东芝公司的内存。
东芝公司的芯片业务将为富士康再添一个能提升增长的摇钱树,因内存可能被用于许多联网设备。
但部分分析师称,对富士康及其首席执行官郭台铭来说,管理这么一块严重依赖研发进程的业务将是一个挑战,而那些芯片制造行业内的潜在买家将具有这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