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归:人民日报需要担忧的是“让90后出家”的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云归】
90后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佛系”了。
事情始于某篇公众号的推送,这篇从多个角度切片描述“佛系”90后生存状态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形成了转发之势。
虽然谁也说不清“佛系”的普遍含义是什么,但最后还是惊动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原创文章《年轻人,真的“佛系”了吗》,表示“一方面,这可以是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性、豁达;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候的怠惰、消极。好与不好,存乎一心。”并把“佛系”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相比较,希望90后对“佛系”这件事情,“不能不当真,也不能太当真”。
就这篇文章而言,官媒的担忧情有可原。青年人的价值观引导本就是重中之重,而青年人的消极又是价值观中最令人在意的一部分。毕竟“少年强则国强”还言犹在耳,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关键时刻的中国而言,如果年轻一代人丧失奋斗动力,安于现状,可能会让整个中国二十年后的走向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国家崛起则机会增加,机会增加则青年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另有缘故,青年丧失奋斗的动力其实也是没有道理的事情。不管是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还是台湾省的“小确幸”,都不单单是价值观的主观变化,而首先是有经济停滞的客观基础。
所以无论是“丧文化”还是此次的“佛系青年”,普通人大可以一笑了之,但《人民日报》的敏感,也是做了分内事。文化产品日渐丰富,泥沙俱下,90后青年也确实要有加以甄别的意识,不能全盘接纳。
而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反过来再看“佛系90后”这个说法,就有意思得多了。
追根溯源,“佛系”这个说法始于前些日子的一条微博,大意是“佛系买家”在淘宝购物时呈现出一种比较随缘的状态,比如即使色差、款式有差别也懒得退还,哪怕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写个差评也就心平气和了。
截至发稿时,这篇微博已经有15000条评论,近7万次转发……
随后,更多的微信公众号开始时不时提起这件事。而这几天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主题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引起许多90后的讨论,文章中描述的“佛系90后”,内容大抵也差不多,基本就是“人民日报评论”所提到的“交代下来的任务从不推辞,但是也绝对不会给自己揽工作;工作质量永远保证合格,但从来不会有惊喜”的佛系员工,以及“不温不火,不会夺命追魂call,主要相处方式就是一周一两次见面”的“佛系恋爱”等。据笔者观察,正是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形成转发之势,可能也是因此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
但实际上,这篇文章之所以被广泛传播,未必是90后想要发出呼声的结果,而是它可能本身就具备相当的传播****性。
先看文章标题。对于公众号文章来说,文章本身需要一个“点进去”的动作才能达成阅读,由此才有标题党的诞生,这是微信产品设计逻辑的必然结果。而这篇文章标题中即点出“90后出家了”,锚定一个受众范围,这样的话,被点名的90后无论是否“出家”,都会想点进来看看(“我怎么就出家了?!”“我来看看出家的90后是什么状态?”),这就首先完成了对于所有自媒体文章而言最难的“吸引用户点进去”的第一关。
实际上这种“锚定受众范围”的操作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几天有好事网友整理,微信推送已经变成这样了:
第一批90后犯了什么错……
类似的“年龄炮”“地图炮”确实在传播上非常管用,但弊病也很明显,90后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的文章基本逃不出“一偏盖全”“夸大其词”。不过既然讨论了这个问题,笔者之后也难免会用“90后”这个词“泛泛而谈”,还请观察者网的朋友们多多包涵。
再看那篇文章的内容。它并非由推送者自己写就,而是通过采访多位90后得出的结果。众所周知,采访样本数越多,覆盖面积越广,采访就越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想法。文章采访了这么多90后,如果取样标准比较合理,那么未必是全部文章,但至少也会有一两点内容有较大可能击中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90后读者。但这其实已经与文章本身内容无关了,而是多对象采访带来的一个大概率结果。而在这种情况下,90后读者通过转发文章来完成自己内心想法的表达,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实际上,这种文章编写方式早就被咪蒙等大号所采用了:提前几天在公众号推送话题,号召粉丝在后台回复自己的故事,然后将回复整理成文。这种机制让推送者只要负责设置话题和选取内容就OK,省去大量产出内容的功夫,还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些想法本来就是一部分读者的真实想法。而这种玩法的唯一前提,就是公众号有较多的粉丝以及较为明确的价值观倾向。
公众号连佛系这事儿也不放过,已经开始“就地取材”,准备“众筹文章”了
大多数粉丝较多的微信公众号都有盈利性质,流量就是金钱,故大多数推送都以传播和吸粉为前提。那这样既省力又讨好的事情,内容生产者们何乐而不为?
所以,与其说是“佛系”已经成了90后的普遍呼声,还不如说是文章讨巧的设置,让90后在转发与互相调侃中不知不觉“被佛系”了一把。
当然,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佛系”,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确实存在,笔者倒觉得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
当物质生活环境匮乏时,人们会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无比在意。过年才能吃一次肉的时候,一定是瘦肉拿来炒菜,肥肉拿来炼油,油渣都舍不得扔要拿来包饺子。这种情况下,浪费一块肉,可能全家人都会感到愤怒、惋惜和悲伤;但人们富起来,下楼走几步路就可买到肉之后,可能偶尔一次冰箱坏掉,扔掉一块肉,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负面情绪。
而90后的淘宝买到衣服不退,可能也是如此,毕竟这部分人可能并不缺衣服穿。而最早的“佛系买家”,原本也只是对这种心态的调侃而已。
实际上,许多90后的成长过程,伴随的是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虽然依旧存在“大凉山格斗孤儿”这样的孩子,让他们过上更好生活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很多90后从小就没有过于匮乏的感觉,因此对于失去和获得,可能也不会太过敏感。而这一代独生子女在接受有保证的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因此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也较为成熟和稳定,患得患失的心态也许会少一些。
另外比较“讨巧”的是,80后也挡在了90后的前面。不论是学区房与幼教的痛点,还是家境差距与阶层固化的担忧,都首先发生在80后身上,而年轻的90后对80后的痛点心中有数,临到自己身上,可能也不会太起波澜。所以90后的心态可能更为稳定,如文中提到,一位90后对于学区房的事情表示:就在小区附近送孩子上学好了,反正知道孩子将来很可能是个普通人,也不想让他那么累。
这很可能是物质财富逐渐丰富起来后,很多普通人的心态变化:如果不特别努力就可以生活得很好,那就过普普通通的安宁日子好了。
而这其实也并不是90后一代人的想法,任何年代都会有想要不问世事,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人,只不过未必每一个时代的物质财富,都丰富到让他们有这种安稳富足心态平静的机会。
正如“遇到老板交代的任务就保证合格,但是也不会有惊喜”,其实本来就是大多数不求上进的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啊。如果把这种常态也要扣到90后的身上,变成一种特殊现象,对于90后是不公平的。这就好像70、80、90后都希望过安稳日子,但公众号只说“90后想过安稳日子”,于是所有的关注与质疑,都落在了90后头上,而90后一脸茫然:大家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所以90后的“佛系”未必是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反而更像是有意炒作的结果。这倒恰如六祖慧能那句经典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90后的平静心态是一个客观现象,是不同人的认识与解读,令这件简单的事情,有了不同的味道。
其实不只是90后,北漂、新中产、中年危机等概念的形成与广泛传播,很多时候背后都有公众号“锚定受众”的影子。只不过90后的痛点还没有80后的学区房、幼儿园那样明确,于是这些推送只能不痛不痒地戏谑90后的“脱发”“早衰”“朋克养生”,成了年轻人彼此互侃的语言炮弹。其实到了年龄,每一代人都会脱发,说来说去,这和90后有什么关系?而经过前几轮“丧文化”的冲击之后,年轻人也许也会逐渐意识到这种炒作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些概念不太敏感,反而又成了“佛系”的一个佐证。
所以在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中,需要警惕的反而不是年轻人的想法,而是将部分年轻人的想法加以摘取和放大的人。
年轻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又藉由生活的阅历而不断改变,逐渐成型。这个过程虽然不完全为社会舆论所控制,但多少会受影响。即使大部分人的常态就是“没有惊喜”,或者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可避免地会自然归为这样的“常态”,社会主流舆论也应该按照“取法乎上”去倡导。
可很多传媒为了吸引流量,采用上述操作手法制造噱头,人为将这种正常想法定义为“丧”“佛系”,并埋下诱导传播和分享的文案,引导这种言论形成社会思潮。毕竟价值观高地只有一个,总会有人来占领,可并非每个自媒体都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甚至很多时候,自媒体自己也根本意识不到这样的传播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而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激励年轻人奋斗的动机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刘强东曾描述自己的少年时代,村里连电灯泡都没见过,吃肉要挂在屋梁上,他穿着背心和拖鞋来到南京,心里想着要去最大的城市。而现在的年轻人在大城市或漂泊,或安定时,激励他们离开家乡的已经不是逃离匮乏和贫穷,而是对自我实现的更高要求,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在家里可以过得很好,心里燃烧的火却依然想要让他们走向远方。
而这种时候,心中燃烧的那团“希望之火”就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年轻人到底希望什么,什么才是他们心中的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又能否达成,怎样达成,才是更多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毕竟,在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当下,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精神源动力,年轻人会更容易溺死在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当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获得一种安抚情绪的“精神奶头”实在是太容易的事情了。商家才不会管年轻人是否丧失斗志,说不定他们的诗与远方就是“希望自己的奶嘴卖给每一位年轻人”。远的不说,日本年轻的一代“平成废豚”与欣欣向荣的宅男文化产业,正为殷鉴。
能让一个年轻人拒绝“奶头乐”的最大动力,就是他自己内心里期待着长大。但首先要让他们觉得,长大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何避免年轻人“被佛系”,让年轻人自己主动学会拒绝“佛系奶头乐”,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