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中国的移动支付公司能说服对方吗?
【观察者网产经综合报道】说起移动支付,中国肯定是全世界的领头羊,腾讯和阿里相互之间“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国内的市场已经差不多“瓜分完毕”。微信和支付宝都纷纷走向国外。
比如在印度,蚂蚁金服投资了Paytm,目前已有2.5亿用户。相比之下微信的步伐稍微慢了一些,据欧界传媒的统计显示,微信支付目前只落地了12个国家,但是支付宝已经接入了31个国家的20多万商户,是微信支付的三倍。
现在微信试图追赶,尤其是在今年11月,微信支付正式进入德国,和当地的网络支付公司“网络卡”(Wirecard)进行合作,在对方的支付清算系统中接入了微信端口。
对此金融时报在12月25日撰文称,在德国,移动支付最大的挑战是现金支付的传统,和网络信息安全的偏见,德国人宁可相信脸书也不相信银行。但是如果中国企业能让德国民众感觉移动支付是“有用的”,那么将成功使德国人忘却信息安全的问题。
著名网红德国阿福在杭州尝试无现金一日游@视觉中国
德国支付现金为主,连信用卡都不用
文章称,来到德国才知道,“腰缠万贯”是用来形容德国人的。德国人至今还在使用硬币,一分到两元不等的硬币鼓满了每个人的钱包,中高档超市Edeka甚至有用于投币支付的机器。德国消费者对于支付方式的使用偏好,现金遥遥领先,占72%,在线支付占42%,而智能手机仅占5%。
即使是在线购物,据德国数字经济协会Bitcom2016年数据,比例最高的居然是账单(商家寄账单,顾客再汇款),占70%, 其次才是电子支付如“贝宝”(PayPal),占67%。是否给人以原始社会的幻觉?
另外,德国人的保守还出现在对于信用卡的态度上,据零售业研究机构EHI,2016年德国零售商的营收比例中,现金占51.3%,刷卡占45.6%,这里的卡主要是储蓄卡,信用卡只占6.1%。值得一提的,德国不像其他发达国家信用卡消费习惯已经成熟,相反,德国信用卡拥有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但是即使德国人如此保守,对于无现金支付的态度也有所改观,据数据研究机构Statista一份针对无现金支付的网络民意调查,从2011到2016年,德国的移动支付比例由38%增加到51%, 而账单和信用卡由45%下降到38%。
德式“偏见”,无比重视个人隐私却相信脸书
金融时报认为,德国人对于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相当谨慎,不信任移动支付,很多德国人害怕网络诈骗、数据偷窃等,而且目前市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标准,导致人们对于移动支付的不信任。
比如在网络支付上,商家使用的移动技术并不相同。文章称,以德国版“银联卡”Girocards为例,该银行卡可以在80万POS机上使用,其中8万终端机(10%)截至2015年底有NFC,而NFC是移动支付的关键技术。虽然这个比例在增长,但是对于移动支付的普及,很不乐观。
但是同时,德国人在隐私方面却也有一种奇怪的“偏见”。德国支付领域专家资葛尔特(Jochen Siegert)在接受金融时报作者采访时称,德国版的脸书StudiVZ,还有德国版“贝宝”,有更加严格的信息保护的“支付通”(Paydirekt)都在美国公司面前一败涂地,“德国人嘴上喊信息保护,但他们却自愿地把自己的信息奉献给了脸书。”资葛尔特说。
中国的移动支付该怎么办?
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移动支付需要模仿是的在2004年进入德国,目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贝宝。资葛尔特认为,在贝宝进入时,德国银行低估了对方,当时德国网购无法使用信用卡,只能使用如货到付款、预付(对用户不够友好),或者是账单支付和扣款授权,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安全,但商家没有足够的保障。
而贝宝使用银行账户的扣款授权,保障购物双方的利益,成功的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普及了自己。而德国银行系统的反应慢的可怕,直到2015年才推出了自己的在线支付“支付通”。结果可想而知,用户数量是1720万对65万,支付通惨败。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打破贝宝的垄断需要另辟蹊径。金融时报说,支付宝是依靠淘宝,微信支付则是镶嵌在了社交软件之中。在德国也是一样,移动支付需要和产品还有手机APP结合,让德国用户感觉到是“有用的”。只要双方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那么德国人对于信息安全的疑虑将如同脸书一般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