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定翼飞机首降南极最高点 可惜非中国制造
作者:章节 刘扬
【环球网军事1月11日报道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章节 环球时报记者 刘扬】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8日首次降落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逾4000米的科考站昆仑站,引发台湾媒体热议。台湾“中央社”9日称,此次降落是同类飞机首次飞抵当地,象征大陆的南极航空支持能力已覆盖到南极内陆地区。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架看上去有些复古范的“雪鹰601”并非中国制造,但未来希望有国产飞机加入到南极科考中。
台媒称,昆仑站位于南极高原,海拔4093米,自然环境恶劣,且地面后勤人员稀少,机场条件严苛。“雪鹰601”于8日下午1时从大陆的南极科考站中山站附近10公里的冰盖机场起飞,经过4个小时飞抵昆仑站,首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这也是南极航空史上,极地固定翼飞机首次飞抵当地。
一名熟悉南极科考的中国专家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是2015年投入使用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此前还没有在昆仑站进行降落。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约有1200公里的距离,“雪鹰601”投入使用之后表明,中国的科研人员和设备可以通过固定翼飞机来运送。在固定翼飞机没有投入使用前,我们只能通过地面的雪地车来进行运送,一般要走20天,很辛苦、效率较低,而且人员安全也有一定风险。“雪鹰601”的这次飞行表明,中国在极地科考的保障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雪鹰601”原型为美国巴斯勒公司的BT-67运输机,机上装有冰雷达系统、航空重力仪、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等科学设备,主要用于探测南极冰盖内部结构、揭示冰下基岩构造、开展地质填图、环境地质调查等科学研究。
这架飞机外形看上去非常“复古”,实际上是在二战期间著名的DC-3飞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来的。在中国订购该机前,巴斯勒公司已经改装约60架BT-67,用它开展南极科考的国家包括加拿大、南非、德国等国。不少民间公司也在用它在南极洲内“跑运输”、测绘以及防火。一般而言,南极的飞行多使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主要是BT-67和DHC-6“双水獭”,它们提供各个科考站之间的联系以及到极地其他地方进行科研工作的交通。
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在航程、载重、速度等方面都明显占优,可在南极科学考察中使考察队员和物资快速进入南极内陆,拓展在南极内陆纵深大空间区域的科学考察范围。所以中国利用固定翼飞机进行南极科考是必然的选择。但在南极长期执行任务的飞机需要进行额外改装。2006年左右,中国相关机构就曾探讨过用国产飞机型号进行改装,但考虑到南极环境和天气的恶劣性,再加上该型号并没有极地运行的经验,所以最终还是选择西方已经非常成熟的机型。
另一名中国专家也证实,最初国家海洋局为支持国产飞机行业、节约投资,确曾考虑过对国产运-12E多用途轻型飞机进行改装,加装机翼、尾翼除冰装置和轮式、雪橇式起落架等设备,用于满足南极科考需求,但后因稳妥起见采用了国外机型。不过该专家表示,未来中国还是将立足于让国产机型在极地开展科考工作。目前的运-12E、新舟-600和运-9运输机都具有改装潜力,它们可以提供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除了固定翼飞机,中国还利用无人机在南极进行科考。无人机对于保障的要求更低,机动性更强,它可以进行快速而精细的调查工作,而且无人机的使用成本更低,由于不需要飞行员,所以风险也更小。目前无人机已在中山站等科考站做了很多飞行工作,包括在中山站周边的高精度测绘,冰盖表面的考察和测绘。专家表示,固定翼飞机的极地科考,中国在这方面刚起步,西方国家则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使用;但在无人机的极地科考应用方面,中国不落后于任何国家,甚至澳大利亚、法国等国还希望与中国开展无人机方面的合作。
该专家建议,中国的军用飞机也应该到极地这样特殊而恶劣的环境中去进行试验,美国、俄罗斯的军用飞机已有非常丰富的极地飞行经验,而我国几乎没有军机在这方面的经验。专家期待中国的军机未来可以在极地开展训练,并且为极地科考提供一些后勤保障的支撑,这也是中国走向极地强国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