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院校训练用专业英语处置多艘不明船靠近封锁区
执教为战,三尺讲台硝烟起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紧贴实战锻造过硬文职教员队伍纪实
李靖明李国民马英智
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文职教员刘瑜来说,可谓“战味中夹杂着幸福”——她多次执行演训任务并紧贴实战改进教学方法,以优异的科研成绩收获了人生中第一枚三等功奖章。
与刘瑜一样有着相同感受的文职教员,在该院并非少数。近日,学院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包括刘瑜在内的26名文职教员身披绶带登台领奖,成为全场焦点。
“闪亮的军功章里不仅饱含文职教员的辛勤汗水,更带着来自战场一线的浓浓硝烟。”该院领导告诉笔者,课堂虽不见刀光剑影,却是为打赢战争而设。近年来,他们着眼教为战不断推进文职教员队伍建设,使他们在站稳讲台讲好课的同时,自觉向部队靠拢、向打赢聚焦。
谋战为战,身份不同使命相同
“我们是中国海军,你已进入我封锁海区,现令你们立即停止行动,接受检查。”
1月3日,一堂紧贴实战的海军职业英语教学训练正在进行。在文职教员赵佳的指导下,学员们根据大屏幕呈现的“多艘不明船只靠近”这一特定场景,全程使用海军专业英语完成口令下达,最终解除“敌情”……
当这堂硝烟味十足的教学课结束后,赵佳向笔者坦露了她对自己岗位的见解:“10年军校工作的经历让我明白,文职教员同样姓军为战,必须将能力素质与战场接轨。”
赵佳的深刻感悟,源于一段尴尬经历。那年,一名任职培训学员请赵佳翻译一段海上临检拿捕的对话内容,专业生僻的词汇令毫无准备的她一下子慌了神。虽然磕磕巴巴完成翻译,赵佳却陷入了沉思:“如果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在战场上派不上用处,那还有什么意义……”
类似经历也发生在物理实验教员周丽身上。一天深夜,她突然接到一名毕业学员从部队打来的求助电话。当时,这名学员负责的某型雷达显示设备突然“趴窝”,他不知如何下手。
了解情况后,周丽马上赶到实验室,帮助这名学员分析电路图,确定故障点,指导他及时完成相关电器元件更换。事情虽小,但对周丽触动很大:“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离部队需要再近些,这名学员是不是有可能独立解决难题,更快胜任岗位?”
不是军人,难道就不用整天“琢磨”打仗的事儿?不是战斗员,仅仅只要做好“教书匠”的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了吗?萌生在文职教员队伍中的一个个问号,也让该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连着战场,讲台就是战位,文职教员同样是战斗力生成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变教学为教战,学员走向战场才可能少流血,军事博弈才会多一分胜算。
一线砥砺,课堂无缝对接战场
认识上的深刻带来行动上的果断。
为提高文职教员“含战量”,该院积极协调上级机关,想方设法让文职教员更多地接触部队、了解装备、走向战场。同时,教育引导文职教员认真查找解决教学中与实战脱节、与演训无关等问题,促使他们心中时刻装着战场,树牢实战理念,真正实现教为评、教为演向教为训、教为战的转变。
2014年年底,该院文职教员刘海琦随临沂舰执行第19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出海后不久,该舰奉命奔赴也门亚丁港,执行外国侨民撤离任务,刘海琦奉命到码头协助官兵展开身份核对工作。
“轰!”正在刘海琦紧张忙碌之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撼动码头,一颗炮弹落在他们附近的山头,场面顿时紧张起来。然而刘海琦发现,即便如此,没人离开自己的岗位,也没人停下手头的核查工作。在她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时75分钟,临沂舰搭载10个国家225名外国侨民顺利离港。
在返航途中,刘海琦在日记中郑重写道:“只有在危难时刻,才真正感受到军队的强大;只有亲历战场,才懂得自己身上肩负的担子有多重……”随后,她在执行好各项任务的同时,还利用休息时间搜集整理海量的英文海上交流资料。回国后,借助这些资料,刘海琦构建起贴近实战的语言环境开展教学,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具硝烟味。
一次,文职教员王美娜跟随军舰执行测量任务,不料突遇风浪。好心的战友看她晕船反应剧烈,劝她待在房间里休息。可她却咬紧牙关,强忍着身体不适第一个登上小艇,完成测量工作。不仅如此,她还对风浪中执行测量任务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进行归纳总结,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赢得学员好评。
目光盯着战场,教学指向打赢,已成为该院文职教员群体的自觉行动。英语教研室文职教员崇斯伟根据部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场景模拟的形式进行授课,深受欢迎;控制工程教研室副教授、文职教员刘淑波,发挥自己编程计算专长,在某新型舰载导弹模拟器设计中发挥骨干作用。
加钢淬火,坚定信念服务打赢
去年秋天,从韩国东新大学博士毕业的惠学武,主动放弃在地方大学担任专业系领导的机会,毅然选择到学院当一名普通的文职教员。“选择迈入文职方阵,只因心中装着为部队效力的心愿。”惠学武这样说道。
然而,由于长期留学国外,部队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让惠学武有些难以适应,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这时,该院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主动与他结成对子,帮助他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很快,惠学武在岗位上就取得了不俗成绩,建功军营的信念也更为坚定。
该院领导告诉笔者,他们采取“一对一”传帮带模式,选派责任心强、能力素质高的教员作为文职教员的指导老师;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督促文职教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不仅如此,他们每年还组织文职人员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安排到驻地作战部队参观见学,感受军队建设成就,进一步坚定为推进部队战斗力服务的理想信念。
军事体育教研室讲师于艳丽,曾是国家帆船队队员,在北京奥运会、卡塔尔亚锦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过优异成绩。
那年,学院帆船队组建不久,急需专业师资力量,学院业务部门领导向退役后的于艳丽抛出“橄榄枝”。然而,一边是高分考取的家乡公务员职位,一边是军校官兵的热切期盼,她陷入了两难。
这时,学院领导提议,请她到院史馆参观。“这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军事院校,是人民海军第一所高等军事学府”“学院参加了共和国历次国庆大阅兵,次次成功圆满”……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历史片段,一个个耀眼夺目的证书奖杯,激起了她内心强烈的荣誉感与使命感。她当即下定决心:“在这种底蕴厚重、作风过硬、敢打敢拼的环境里工作,我感到无上光荣。不论待遇如何,我都要留在这里把这支队伍带出来。”
从此,训练场上多了于艳丽的身影。她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技巧结合实战需要重新梳理总结,编著了《帆船理论与战术》教材,填补了海军帆船训练理论方面的空白。
2012年,她带领学员参加第29届意大利国际帆船赛,以总成绩第一的优异表现,打破我海军帆船参加国际比赛“零冠军”历史,被海军首长称赞为“金牌教练”。面对荣誉,于艳丽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当结束运动员生涯,跨入文职人员队伍之时,我就定下目标,未来人生路上要培养更多实战化人才,为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