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大三角战略转圜 美俄会联手遏制中国?
作者:顾善闻 郑永年
环球军事按----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人们讨论或猜想最多的莫过于中、美、俄之间关系变化的可能性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会否转向联合俄罗斯来遏止中国。环球军事特别推出江苏战略与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顾善闻的文章《特朗普就职:美国版“安史之乱”的开端?》,从经贸、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和美国军事霸权体系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文章较长,我们分为上中下三期连载。
特朗普就职:美国版“安史之乱”的开端?——中篇 (上篇请点击 ——特朗普若对华搞经济战争 结局必悲剧)
作者:江苏战略与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顾善闻
特朗普的美国不会轻易放过俄罗斯
特朗普入驻白宫,舆论普遍认为最大的受益者是俄罗斯。分析指出,如果不是普京出动黑客部队攻击希拉里•克林顿,特朗普不可能这么容易就当选。甚至有报道指出,特朗普将采纳亨利•基辛格博士的“建议”,启动“联俄制华”的战略,就犹如1972年至1989年时的“联华制苏”。但笔者认为,美俄关系的适度缓和或许会发生,但中美俄大三角的基本格局不可能被撼动。
饱受西方严厉制裁的俄罗斯经济已然摇摇欲坠,除了核武器之外,普京手中几乎没有多少筹码能够和特朗普进行交涉。普京没有力量要求特朗普承认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前苏联国家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西方不得干涉,更无力要求北约减少沿俄罗斯周边地带进行的军事部署。普京拼尽全力“扶正”特朗普,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后者取消克里米亚危机以来西方高强度的对俄经济制裁(至少是部分废除),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为病入膏肓的俄罗斯经济赢得哪怕是短暂的喘息机会。通过介入美国大选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这一招对俄罗斯来说早已驾轻就熟。当年,为了驱逐柏林的西方军队并谋求对美缓和,1960年美国大选之际,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故意扣住被俘的U-2侦察机飞行员鲍尔斯不放,让美国民众看到对苏强硬的执政党共和党实际上是多么的软弱无力,从而让代表民主党参选的约翰•肯尼迪以微弱的10万张选票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赫鲁晓夫认为扣押飞行员这一举动至少帮助肯尼迪赢得了50万张选票,所以自己理所应当地可以要求后者给予“回报”。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两位超级大国领导人屈指可数的几年互动中,不但导致了扣人心弦的柏林墙事件,甚至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古巴导弹危机,后者几乎引起毁灭性的全面核战争。美国统治集团、尤其是东海岸犹太精英的反俄传统根深蒂固。如果说对中国“软弱”仅仅是立场和利益问题的话,那么对俄“软弱”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道德问题,因为美国无数的犹太精英的祖辈都是遭到俄罗斯帝国或是苏俄反犹势力迫害而不得已拖家带口以难民的身份流亡美国的,他们把对俄罗斯的复仇情绪一代代地传了下来。19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从现实角度出发推动对苏缓和的时候,遭到了包括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为首的犹太精英的强烈反对。作为波兰的流亡贵族,布热津斯基被认为是当世“最了解”俄罗斯行事方式和意图的思想家之一。
中美之间更多的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美俄矛盾则参杂了太多个人和族群的恩怨甚至血仇。可以想见,就任后的特朗普将被强势的反俄权贵所重重裹挟,后者认为制裁是削弱俄罗斯的最优手段之一,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即使美俄将来可能会出现些许缓和,但短期内仍然不可能解除全部制裁。所以说,普京一定要做好“败兴而归”的思想准备。
其次,欲“逆向操作”尼克松的破冰之旅,美俄联手遏制中国,则更像是天方夜谭。且不论美国权贵精英一贯的反俄传统,“小球带动大球”的传奇能够出现,完全可以“归功”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咄咄逼人的对华政策。如果不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美不会那么快速地走近。目前,中俄尽管强弱易势,但两国关系几乎处于史上最友好时期,既然中国没有对俄罗斯采取任何富有攻击性的外交和军事姿态,那么为何俄罗斯会为特朗普可能给予的“蝇头小利”而主动“化友为敌”呢?况且,特朗普注定只是匆匆过客,反俄的美国主流精英迟早会复辟。要是普京连这些都看不出的话,他就不配再坐在克里姆林宫里的总统办公桌前。
对盟友的经济依赖摧毁了美国合纵连横的能力
依照正常的逻辑,从美国的角度看,中国崛起后,华盛顿应该主动缓和与莫斯科的关系,进而联手制华。然而,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特朗普打算实施的保护主义,美国的经济发展都难以再脱离全球化的轨道。美国早已不是上世纪50年代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主政时还多少能够保持自给自足状态的经济体,现在这个超级大国的经济已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保障供应链能够以符合本国利益而高效运转的,则是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盟主的军事霸权。
可是久而久之,美国本身也被自己的欧亚盟友所挟持。西欧国家和日、韩在美国的保护下,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立一套覆盖全民的高水平社会福利网,并打造了出色的民用工业,借助全球化的力量,更是成为了美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强大供应商。一旦美国的军事霸权崩溃,同盟体系势必四分五裂。届时,美国将很难再轻松获得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芯片、日本的机器人、英国的发动机以及德国的工业机械等维持经济运转所必须的设备和相关服务,那么美国经济将发生雪崩式大滑坡。正因为这样,在美国军事霸权和核保护伞支撑的联盟中,哪怕是爱沙尼亚、立陶宛这类看似无足轻重的北约小国遭到俄罗斯的入侵,美国也必须出兵保护——只要盟主出现一丝犹豫,那么从柏林到伦敦,从东京到首尔,保护伞下的这些重量级的盟友都会迅速因惊恐而“寒心”,它们都会担忧下一个被抛弃的是自己。由“寒心”过渡到“离心”,有时往往只一步之遥。
任何一次对华或对俄“软弱”都有可能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并最终破坏其国内经济的稳定,这也难怪美国已经不能像冷战时那样采取连横之策对付主要敌人。现在美国只能同时对中俄示强,有时哪怕仅仅是口头上的。恰恰是因为全球化和“去工业化”导致美国经济的严重衰落,才使得这个超级大国只能单方面行使“帝国道义”,眼睁睁看着自己被那些“搭便车”的盟友所挟持,让本国的重大外交政策陷入进退维谷、无法转圜的陷阱中。要是这一局面再持续20年以上,甚至用不了那么久,美国的国力就将被彻底耗尽。大大咧咧的特朗普,似乎也看到了这一前景。
冷战时期,美国联中成为可能,因为当时的苏联对中国构成了实际威胁。今天,中俄已经发展出很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中俄两国交往中,即使如西方一些人所说,还没有高度的政治信任,但除了民间的一些纠纷外,两国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点。中国不是美国,没有帝国主义倾向,对俄罗斯不构成任何威胁。假如联美制中,俄罗斯能够从美国拿到什么好处?无论是美国对克里米亚的承认,还是更多的国际空间,特朗普即使想给,也不见得能够给得了。相反,在和中国的交往中,俄罗斯得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过,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不可围堵性。
原题:特朗普与美国的“联俄制中”
作者: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来源:狮说新语微信公众号
在冷战时期,美国曾为了遏止苏联的全球性扩张,而和中国结成“准”同盟。这一战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霸权。特朗普会不会重演这一战略,来遏止日益被美国视为是“敌人”的中国呢?
这是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问题。如果是那样,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地缘政治的最大变革,不仅是中美俄三国关系的重构,也会影响其他较小的国家。对中国来说,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中国有太多的理由来警惕这个领域的任何细小变化。
人们的猜想并非毫无道理。首先是特朗普的个人因素。在竞选过程中,他不时表达出对普京的好感。在美国精英圈中,特朗普可能是绝少几个对普京有好感的政治人物。
当选总统后,在关键人事尤其是国务卿的任命上,他明显倾向于要和俄国修好。特朗普一直淡化,甚至漠视美国情报部门有关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情报,并非没有原因。另一方面,不仅对诸多对华鹰派的重要人事任命,已经引起中国的关切,而且在很多关键问题上,明确对中国频频施加压力,包括台湾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和朝鲜问题。
更重要的是大国关系的客观规律。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中国认知一直处于变化中。冷战时期,中国是美国的“准”同盟,借此对抗苏联,但时间并不长。苏联解体后,美国需要重新确认中国是竞争者还是合作者,是敌人还是潜在盟友。各种概念都出现过。在政策实践层面,美国也使用过不同的方法。
特朗普中国政策受制约
在正面的一端,美国制定过“接触中国”政策;有条件地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但须承担国际责任。在负面的一端,也出现过各种遏止和围堵政策,例如小布什时代的新保守主义。奥巴马总统期间,美国更是明确了“重返亚洲”战略,利用南中国海问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交压力。
特朗普是否会促成升级版的“重返亚洲”、实现“联俄制中”战略大转移呢?他是否会明确地把中国界定为竞争者或敌人,而实施对中国的围堵政策呢?如果他想做,能够成功吗?一些趋势性因素已经存在,不管他意图推行什么样的中国政策,都会受这些因素的制约。
首先,特朗普会把施政重点放在美国国内。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已经在全球过度扩张,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早已感到力不从心。奥巴马已经开始调整政策,进行适度的收缩,尤其在中东地区。这个趋势在特朗普治下仍会继续。
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明确提出要把重点置于美国的国内建设,并提出诸如再工业化、吸引资本回美国、实行针对中国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建议。如果成为美国政策,会对中国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不过,很难把这些解读为是美国“围堵”中国的举措。
特朗普是否会实行“联俄制中”,实际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联俄”“制中”和中俄关系,可以依次分析。
首先是“联俄”。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可能是特朗普的一厢情愿,因为缺少有效的工具去实现。特朗普拿什么和俄罗斯做交易?最有可能的是克里米亚。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被西方孤立,美俄一直没有具有实质性的交往。恢复与美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是俄罗斯所需要的。
但问题在于,如果美国承认俄国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又如何处理与欧盟和北约的关系呢?乌克兰问题是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利益之争,克里米亚只是斗争的临时结果。即使美国在北约内部占据主导地位,要北约集体让步也是不容易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特点。历史上,俄罗斯和美国同为帝国主义式的扩张型国家。随着美国的收缩,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已经进入中东地区。美国如果继续收缩,俄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就要开始担心,俄罗斯是否会再次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欧洲到现在为止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特朗普要和俄罗斯做交易,和欧洲盟国就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
再次,在双边关系上,美俄关系实际上很简单。在冷战期间,两国除了核武器的对峙外,没有实质性关系。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况尽管改变,但两国仍没有发展出紧密的经贸关系,能“交易”的东西很少。
最后,美国国内对俄罗斯尤其是对普京的民意,与特朗普的“亲俄”意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的建制派(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对俄态度都很强硬,相信普京是美国的敌人。这种认知在美国民众也很主流,尤其是俄罗斯被认为深度干预美国的这次选举,威胁了美国民主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方面,“制中”的可能性很高,但实施起来很难,或者成本很高。首先是中美的双边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是中美两国共同推动的,在很长的过程中,两国发展出前所未有的经贸关系,以至于一些美国学者曾经把两国关系称为“中美国”,即高度的互相依赖关系。
这种深度的互相依赖关系,并非特朗普在短时期内可以分解的。即使特朗普所宣称的要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进口税,操作起来也不容易。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在华都有大量投资。美国如果征收高进口税,也会影响在华的美国和西方企业。
在国际层面,几乎在所有关键问题上,中美都需要合作,包括核不扩散、气候变化、国际公共服务等。两国不是一种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两根主柱,少了哪一根都不行。在中美合作中,美国本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如果美国在这些大问题上不合作,本身也会成为牺牲品。最明显的就是在伊朗、朝鲜和气候等问题上。多年来,美国精英界对此有清醒认识。
中国已有能力掌控大局
中美双边和国际层面的合作关系,也是过去很多年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这个概念由中国提出,尽管美国没有全盘接受,但也意识到中美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
中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区域性的和间接的,即围绕着南中国海问题,中国和美国的一些盟友之间的冲突。但从过去两国交锋的经验看,中国已经显示出很大的掌控能力。中国承认“海上航道安全”是各国的关切,也保障海上航道安全。美国拉着盟友来对抗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
在美国支持下,菲律宾多年和中国对抗,但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此,很容易理解菲律宾新总统调整对华政策。实际上,为了国内的发展,东南亚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调整对华政策,以谋取共同发展。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经过几年的较量,中国已经占据主动地位。不管美国如何行为,中国有能力掌控大局。
在本区域,只有台湾问题有可能成为中美之间对抗的焦点。不过,除非美国准备好为台湾同中国正式开战,否则台湾问题所发挥的效应也很有限。台湾是中国所有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如果台湾闹独立,中国会不惜一切为统一而战。但台湾只是美国手中的一张牌。
实际上,中国从1996年台海危机后,一直在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准备。如果台湾主政者给大陆这个机会,大陆是不会放弃的。
第三,俄罗斯是否愿意被美国所“联”,共同“制中”。在冷战时期,美国联中成为可能,因为当时的苏联对中国构成了实际威胁。今天,中俄已经发展出很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都是这一“战略伙伴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中俄无论从双边、区域还是国际层面,都有很好的合作和沟通。在两国的交往中,即使如西方一些人所说,还没有高度的政治信任,但除了民间的一些纠纷外,两国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点。中国不是美国,没有帝国主义倾向,对俄罗斯不构成任何威胁。
如上所说,俄罗斯能够从美国拿到什么好处?无论是美国对克里米亚的承认,还是更多的国际空间,特朗普即使想给,也不见得能够给得了。相反,在和中国的交往中,俄罗斯得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不过,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不可围堵性。尽管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式的,但中国一直走自主发展道路。中美互相依赖,但中国内部的发展对美国的依赖性并不很高。1949年之后,美国曾经多次想围堵中国不成;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美国更没有能力来围堵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一方面和国际社会更加整合,同时也培养出自己的内部发展动力机制。这些年,在外贸减少的情况下,内需社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国际上,随着西方已经无力引导全球化,中国更成为全球化的领头羊。
特朗普的确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他足够理性,中美合作仍然继续是主流;但如果他理性不足,会加速美国的衰落。对中国来说,理性和冷静便是一切。
特朗普胜选以后,美俄都对此表达了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预计双方会迎来一个比较实在的“蜜月期”。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合作可能会超出正常思维;美国在解除对俄制裁问题上可能会加速;承认或者默许克里米亚入俄;甚至特朗普把俄罗斯当作上任后第一个出访国家我们也不应感到奇怪。但是由于双方理念不同,结构性的矛盾根深蒂固。
原题:晓伟说俄——解读俄罗斯外交新变化(2017-01-14)
作者:王晓伟
原发布:晓伟看世界微信公众号
2016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世界局势继续深度变化,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依然可以各种国际事件中看到它强大的身影。这一年,俄中关系达到新高度,俄美继续冷眼相看、在叙利亚问题上互不相让,欧盟对俄制裁仍然没有放松…… 展望2017年,俄罗斯将如何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继续发挥影响力?面对特朗普的上台,俄罗斯将如何应对?新年伊始,察哈尔学会就这些热点问题采访了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外籍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伟,以下为采访实录:
察哈尔学会:首先您能总结一下2016年中俄合作有哪些亮点吗?
王晓伟:2016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五周年,两国元首年内实现了五次会晤,对两国关系及时做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中俄全方位的战略协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双边范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块重要的压舱石。
除了两国元首实现五次会晤以外,中俄两国还有总理之间的定期会晤,议会间的会晤和交流,两国执政党之间的对话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与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也签署了合作认定书等。同时,两国还有五个联合委员会,分别是: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投资委员会、能源委员会,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情况,反映出中俄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殊性。
此外,两国加强了在安理会的协作,多次联手否决了西方国家提出的有关叙利亚的一些不合理的提案。
2016年中俄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对外宣传方面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双方对外宣传的媒体交流非常频繁,两国不断强调要共同对抗、反对“颜色革命”以及西方所谓的“民主输出”,同时两国都反对篡改二战历史。
在经济上,2016年,两国在经济领域达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协议。俄罗斯允许中国继续收购俄罗斯能源企业的股权,双方达成了中国高铁境外落地——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铁项目。同时,两国一致同意把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以及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振兴远东”的计划和战略有机的结合。
中俄“海上联合--2016”军事演习得以顺利实施,这是两国海军首次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中国军队在俄罗斯举行了军事比赛,两国军队还在莫斯科举行了首次模拟导弹防御演习。另外两国还在2016年敲定了俄罗斯向中国出售苏-35战机和S-400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协议,首批苏-35战机已经在年底运抵中国。无论是苏-35战机,还是S-400防空导弹系统在俄罗斯都是非常先进的武器。另外两国安全情报部门的合作也得到了继续加强。
整体上看,中俄两国2016年的合作是富有成效的一年,硕果累累的一年。
察哈尔学会:去年12月普京签署了新版的《俄罗斯国家外交政策构想》,您能简单地解读一下新版政策吗?新版《构想》中俄罗斯依然强调了对华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却将独联体国家列为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您认为俄罗斯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晓伟:俄罗斯曾经在1993年,2000年,2008年和2013年出台过《俄罗斯国家外交政策构想》(以下简称《构想》)作为国家和领导人执政期间外交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在最新版的《构想》中,我觉得和2013年的版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首先我们要知道《构想》作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的制定是有一定时间周期性的。我们发现这个《构想》和2015年、2016年的外交政策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文件里我们发现并没有出现“俄美重启关系”这样一个对美国的政策。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这个文件的制定时的真空期的问题,俄在制定《构想》的时候没有将“特朗普上台”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一是,这次的《构想》主要阐明了俄罗斯发展大国关系、削减军备、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所持有的立场和他的态度。呼吁建立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表示它对“不友好行为进行有力的回击”。二是,《构想》和普京的国情咨文以及年底的普京记者招待会上的调子有所不同。三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会破坏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对等的这种安全原则方面没有相应的变化。俄罗斯认为北约的东扩会破坏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这种对等的整体安全原则,加深欧洲大陆的裂痕。对这一条俄国还是非常敏感的。四是,无论是面对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任何压力,俄国都不会承认美国在国际法框架外行使司法管辖权,“保留对不友好行为采取这种强硬回击的权利”。
这次的《构想》仍然强调了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中俄两国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是地区和全球稳定的基本要素。表示“俄罗斯将继续同中国发展各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新的挑战和危险,构建一个全面、平等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6年,俄中在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上合组织、G20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
而且这里有必要讲一下就是俄罗斯和中国都推行“多极世界”的理念,这个理念和美国推行的“世界警察”和“一超独大”的理念有分歧甚至是冲突。当前所具备的这种条件使中俄之间产生了非常大的自然相互吸引的力量。所以说,常年以来,俄罗斯一直把中国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今年来看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今年把中亚地区的国家列入了优先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亚一些国家在苏联时期就一直从属于苏联,而且俄罗斯也一直与中亚国家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俄罗斯一直将中亚视为自己的“后花园”,所以说加强同中亚的关系也是天然形成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亚地区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各种势力交汇的地方,包括美国以及中国从经济上的影响。这使得俄罗斯感觉到了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削弱,产生了危机感,因此说他把中亚地区国家作为他的优先发展的对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整体上看这个《构想》还是比较客观的,符合了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外交方面的实际需要。尽管普京的国情咨文和年终记者招待会的调子有出入,但是《构想》作为纲领性的文件并不具备强制力,所以说俄在实际实施外交行为时会做出一定的调整。
察哈尔学会:俄美“双普”互动频繁,您认为俄美现在是否就已经进入了“蜜月期”?这种“蜜月期”会持续下去吗?
王晓伟:俄美关系目前降至了冷战以来的冰点,特朗普胜选以后,“双普”互动频繁,俄美可能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纵观冷战后,俄美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双方是否有意愿改善关系,两国关系往往从趋稳,相对友好,又滑向冲突对抗,然后又是重启。俄美关系陷入这种循环式怪圈的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两国全球战略、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迥异,结构性矛盾难以削减。
美国自冷战以来一直对俄奉行既“接触”又“遏制”的战略,旨在削弱和打压俄罗斯的政策,当前看来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国际事务中,美国一旦涉及俄安全和战略利益问题,常常是漠视俄方利益,采取的是一超独大,或者是“世界警察”的理念。
俄罗斯则希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崇的是多极世界的理念,反对美国霸权思维和单边主义的做法,努力维护俄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
特朗普胜选以后,美俄都对此表达了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预计双方会迎来一个比较实在的“蜜月期”。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合作可能会超出正常思维;美国在解除对俄制裁问题上可能会加速;承认或者默许克里米亚入俄;甚至特朗普把俄罗斯当作上任后第一个出访国家我们也不应感到奇怪。但是由于双方理念不同,结构性的矛盾根深蒂固,两国关系能否长期稳定发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次发生逆转掉进“魔咒”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根据访谈内容整理,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察哈尔学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