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爱国教育应润物细无声 绝非喊口号了事
作者:韩旭东
培育爱国精神,应“润物细无声”
韩旭东
不久前,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去欧洲小国卢森堡旅游。期间,他发给我一组照片:一对在卢森堡旅游的美国夫妇主动到位于当地的一座美军墓地祭扫,在二战时牺牲于此的美军墓碑旁插上美国国旗。这对夫妇默默表达他们哀思与敬意的画面,让人深切感受到爱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强大首先就应是精神的强大,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人们不会忘记,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远不如日本侵略军。面对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和“亡国论”“速胜论”等各种杂音,共产党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以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支撑,最终赢得近代以来第一场反侵略民族战争的胜利。再如,有些人觉得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下降,军力滑坡,但近些年来没有谁不认为俄罗斯表现得依然强悍。原因之一,在于俄罗斯人有种不甘于人后、不屈不挠的精神。
当然,人们同样记得,伊拉克战争期间,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如何不战而败、“人间蒸发”:前一天美军空中侦察人员发现伊军一个坦克师成两列纵队由首都巴格达向南开进,但这支部队却在一夜过后了无踪影。经过事后查明,这支“共和国卫队”的装备被埋进了沙堆,人员都脱下军装逃亡了。这是活脱脱的例子,没有精神支撑,拥有再强大的器物也谈不上真正强大。
强大精神力量来自于“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而非急风骤雨式的教育。现在俄罗斯很多地方仍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新婚夫妇在婚礼前后要到英雄墓碑前敬献鲜花,表示开始新生活不能忘记打下江山的先烈。举办人生大事之际接受这种爱国精神“滋润”,能不起作用吗?
不久前,日本首相安倍玩鬼把戏,到美国珍珠港“慰灵”,但这却让世人更加关注“亚利桑那”号军舰。二战时,“亚利桑那”号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被击沉,是在日本这次偷袭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军舰。美方将该舰打捞上来后辟为纪念馆,每天接待川流不息的参观者,向人们诉说着美国曾遭受的战争创伤。
这些主动纪念或潜移默化的宣传是不是直击人们心灵深处呢?美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祭奠阵亡美军、俄罗斯人新婚时不忘先烈、“亚利桑那”号无声的诉说等等,无不起到培养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的作用,激励后人在国家和民族需要时勇于献身。这样的民族和国家能不强大吗?
爱国与忧患能产生最强大的精神力量。现在我们提倡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其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爱自己的国家。爱国才能有尊严,爱国才有为国献身的动力。同时也应切记,在国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安全始终居于首要地位。没有安全,何谈生存与发展。这种维护安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呢?毫无疑问,来自对国家的爱,来自忧患意识。
着眼于这个逻辑,我们当下进行的爱国和安全教育在触动国人心灵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有的大学在放假前突击进行国防教育,多位老师连续多天轮番集中授课。试问,这种国防教育能够触及学生心灵吗?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突击式做法,国防教育就只能空有一个外壳,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支撑民族和国家强大的精神来自“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而非急风骤雨式的教育“打造”,更非喊喊口号了事。随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日益复杂,这种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的“滋润”更应受到重视。▲(作者是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