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中国应多创造《血战钢锯岭》这样的铁血之作
罗援:赢得和平,就要勇敢面对战争
军事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 罗 援
春节期间,抽空看了一部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深受震撼。影片取材于二战期间上等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他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甚至是恐怖的。让战争远离人类,这是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美好愿望。但作为一名军人,守望和维护和平,就必须勇敢地面对战争,以自己的流血牺牲铺设和平的道路。军人的职责是“能打仗、打胜仗”。残酷的战争无时不在向军人发出“三问”:一问,你是否在天天想着打仗?二问,想打仗的人,是否会打仗,特别是现代化战争?三问,会打仗的人,是不是敢打仗?自古知兵非好战,不敢“亮剑”的军人绝对不是好军人。泛和平主义思潮是战争的纵容者和殉葬品。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能有力量。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没有牢不可破的信念,就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制胜之本。过去,我们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之所以一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因为我们有信念、有信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时刻考问自己: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能不能为理想信念而献身?如果不注重强固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就可能失去“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不同价值观念的较量中处于劣势,在现代战争中败下阵来。
战争是力量的比拼、意志的较量。战胜对手,就要有比对手更严酷的训练,更强壮的体魄,更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更无畏的牺牲精神。每个人都不妨以影片中的军人形象为参照作个比较。外国军人能够做到的,中国军人也能做到、也必须做到。我军的“军事五项队”在国际军事大比武中屡屡夺冠的事迹,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就像当年放映《虎虎虎》《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巴顿将军》一样,这部影片应该在部队中广为放映。中国的文学和影视工作者们应该多创作一些类似《血战钢锯岭》、《最后一滴血》、《兄弟连》和我国自己的《亮剑》这样的铁血之作。要想“未战先胜”,必须在战略战术上、装备上、作战编成上优于对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在精神上战胜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