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角色失范的爱与痛
近日,一则题为《武宣某中学一老师集资买车方式简直是碉堡了!》的信息在网上疯传,老师找学生“众筹”买车的行为引发很大争议。记者从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了解到,目前当事教师已将“众筹”到的1000多元钱款全部退还给学生,相关部门已就此事介入调查。(2月5日《南国今报》)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理应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社会关系;“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是一种角色失范,不可避免会损伤教师的职业形象与社会认同。与一般的众筹不同,这位教师凭借身份优势和教育权力向学生变相借钱;尽管他承诺将来学生结婚的时候会通过红包的方式返还,这种模糊的口头契约却难免会引发猜疑与不信任。
买车属于家庭的私人事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一种公共关系;如果他不能在公私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的公私混淆也就在所难免。“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切割了社会信任,让老师的职业形象遭遇标签化乃至污名化。
每个人身上都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和冲突。作为一名老师,用“爱的教育”来关心学生是其角色规范;作为一名丈夫、一位父亲,过年回家路途遥远,不仅要转几次车,老婆和孩子也晕车严重。对老婆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试图通过买车来突破困境,便成为一种强烈而迫切的利益诉求。“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尽管背离了教师的角色规范,却隐伏了一名丈夫、一位父亲的爱与痛,饱含了一位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固然有主观上的精神坐标迷失的因素,也和坚硬现实的挤压密不可分。伴随着市场化、商品化进程,教师也和其他普通劳动者一样,背负着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对于那些缺乏社会资本的老师来说,当基本的职业体面和尊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呵护,他们就有可能会剑走偏锋,上演“变形记”。
不论是“班主任向家长借钱”,还是“幼师卖童装”,抑或“老师向学生众筹卖车”,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家长是最容易接近也最容易获取社会支持的熟人圈子。 通过“悲苦叙事”赢得学生的同情与理解,即使是向已经毕业的学生众筹,也有失偏颇——对师生的情感关系进行利益变现,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损伤,也损伤了教师的尊严与社会认同。
面对“老师向学生众筹买车”,一方面既要对其角色越位进行规训与惩罚,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漠视他正当的利益诉求。实现“体面劳动”,让教师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需要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态,让他们的付出得到更多的回报与激励。只有双管齐下,教师才会少一些后顾之忧,教书育人才会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