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第三卫生间”,游客尊严折射大国体面
作者:李泓冰
春节度假归来的游客,特别是有过扶老携幼经历的,相信都会对这则新闻点赞:国家旅游局2月4日称,全国5A级旅游景区都应配备“第三卫生间”。
今年预计将建604座“第三卫生间”——这是专为方便异性人士陪同不能自理的亲属如厕以及残障人士而设立的。有了“第三卫生间”,女儿可以协助老父亲、儿子可以协助老母亲,妈妈或爸爸带着小儿女也能方便顺心如厕了。
这是旅游“厕所革命”推行两年来的又一大进步。作为年接待游客超过37亿人次的旅游大国,厕所成为老大难,常常令人困扰,有时候还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根据国家旅游局“厕所革命”规划,在2015-2017的三年中,全国要新建厕所3.3万座,改扩建2.4万座。“厕所革命”之重要,就连习近平总书记都专门批示,要求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不断提升旅游品质。
这年头,逐利忘义者常有。景区的“唯利是图”,诸如黑导游的横行、贵得离谱的门票、高价宰客的“大虾”之类,往往败了大家的游兴,更那堪在景区“方便”还常常要排长队。而需要使用“第三卫生间”的,往往是体弱的老幼残弱,他们非但难以带来景区盈利,相反,还往往是减免门票价格的受益群体。因此,专门针对他们的体贴设计,实质是和利益无关的纯粹人性化服务和人道主义关怀,格外暖心。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否风光体面,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士的生活如何优裕富足,而在于它的“短板”,比如,如何对待外来游客?如何对待最无助、最无利可图的弱势群体?如何让他们“更有尊严”“更舒心如意”?在某种程度上,“第三卫生间”正是衡量一个地区、景区管理人文关怀的一把“标尺”。弱者的方便,意味着社会文明的提升;弱者的尊严,更意味着地区或国家的体面。
需要提醒的是,在对待老幼残弱游客方面,景区需要补的课还有不少。
比如,不少景区鲜有“无障碍通道”。带不良于行的老人旅游,必得先有人探一下路,看能否通行轮椅,经常不得不废然而返;有的饭店没有轮椅通道,只得咬牙连轮椅带老人一起抬行……曾有自海外归来省亲的友人,独自携儿带女,女儿七八岁,儿子尚在襁褓。她喟叹不已,如此出行,在海外许多国家不觉艰难,在故土却诸多不易,很多地方都没有“无障碍通道”。
过去,我们习惯于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太小或者太老,就该安分地守在家里,外面的不方便、有障碍是很正常的。老幼残弱难道出行就真该受到禁锢?
生命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每一个阶段、每一种方式,都值得尊重。生而平等,善待老幼残弱,这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景区的硬件是否值得称道,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无障碍通道之有无。否则,就算有了“第三卫生间”,病弱者也许都无法到达。
是否方便病弱,体现着文明的深浅,也颠覆着传统上对生命的体认。生命不仅仅在于长度,更在于质量。偶闻海外有九旬老人玩跳伞、八旬老人敢冲浪,回过头来,我们还能对只因病痛衰弱而禁足家中的老人心安理得?和国际接轨,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更在文明层面。而厕所,正是文明的“尺度”。
“第三卫生间”和轮椅通道的存在,是和中国国力相宜的文明揖让姿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幸福感满满。如果,它能不止步于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展到城市、社区、乡村,那将会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