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天赋基因检测别再玩了
“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不用尝试那么多的兴趣班来挖掘特长。”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这么一条信息刷屏了。这是脑洞大开?还是黑科技?(2月6日《科技日报》)
看完报道,笔者很自然地想起,对于预测孩子天赋,在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中,一直有这么个有趣的事儿:如果家有孩子满周岁,“抓周”的热闹场面大多不缺。比如在一个盘子中,或者在桌子上,摆出书、笔、算盘等三五样物件,让周岁宝宝自己随手去抓。孩子抓中的东西是什么,大人就说其长大后适合从事这行业。当然,这只代表着祖辈、父母、亲人对孩子此后成长的一种美好祝愿,并当不得真。道理很简单,让周岁宝宝去抓的东西,都是大人们事先想好了的,摆在那儿的。而一个人,成长的路上,受影响因素还有很多。
然而,现今发现孩子天赋的这一类似“抓周”的行为,却变成了一种市场行为——家长只要交上一笔钱,孩子的一口唾液,便能检测出天赋基因来。似乎贴个高科技标签,一场检测下来就能让家长省心了,不必再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去发现、挖掘特长了;孩子也不用劳累不已,这培训那报班的,直奔检测结果努力就行。
科技进步在改变人们生活,是事实。但显然,这一天赋基因“抓周”市场的出现,实在让人感觉怪怪的。从目前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一些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拔苗意识浓厚,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二是一些所谓的基因检测单位,迎合家长的心理,推出包括智商、情商、艺术特长等多个指标在内的检测。似乎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事实上,媒体此前的不少报道早就告诉人们,这样的天赋基因检测并不能预测孩子的未来。现在,当又一次闹剧消息在朋友圈刷屏,网民尤其应记住业内专家们的再一次提醒:虽然用唾液检测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检测孩子是否具有某项天赋,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专门负责“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体联络的新闻官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她没有听说过基因检测可以预知一个孩子是否有音乐、绘画等天赋。来自国内的科研人员同样表示,自基因科学出现以后,科学界还没有一种基因是天赋基因。
并不否认,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超过他人的天赋,这现象人们很熟悉。比如学语言,有些孩子,到一个地方,对于当地方言能迅速学会并灵活运用,而有的则是即便“鬓毛衰”,依旧乡音难改。所以,自古及今,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孩子都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尽力培养。可这样的天赋,都是在实践中发现的。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家长只是把所谓天赋基因检测当作一个趣味游戏,测了就测了。可众所周知,现在对于孩子成长,有钱的没钱的家长,都从不敢稍有疏忽,从上幼儿园那天起,他们就一直冥思苦想。面对天赋基因检测,家长们即使半信半疑犯嘀咕,也难免有时会当真,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耽误孩子的成长。所以,不靠谱的天赋基因检测,还是别再玩了。(肖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