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全力以赴大搞拖延战术 朴槿惠团队斗法的三张底牌
作者:刘鑫
朴槿惠自去年12月9日遭国会弹劾,时间已逾两个月。朴槿惠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其应对的态度已由“被动挨打”、“静观其变”逐渐转变为“主动出击”。面对宪法法院不久后的审判,朴槿惠及其团队为免遭弹劾的结局也在隐隐发力。
韩国宪法法院院长朴汉彻1月31日正式卸任,此前他曾多次敦促宪法法院应尽快审判总统弹劾案,并表示应在3月13日之前对弹劾案做出判决。朴汉彻的卸任使得宪法法官减少至8名,而随着3月13日另一位法官李贞美也将卸任,决定弹劾案的法官将只剩下7名。由于宪法法院法官需要总统任命并需获得国会通过,所以可以预见朴汉彻和李贞美离任后的空缺短期内将难以填补。另外,通过弹劾案至少需要6名法官的赞成,这便意味着3月13日之后再做出判决的话,只要有2名法官否决议案即无法通过弹劾,这无疑可进一步提高弹劾的被驳回率。总的来说,法官越少对于朴槿惠越有利,时间越拖对于朴槿惠越有利。
尽管弹劾案结果还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朴槿惠为避免遭到弹劾的命运已在不断发力。当前朴槿惠无法干预审判,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议案被驳回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拖延判决时间。笔者认为,朴槿惠及其团队主要会通过三张底牌来与宪法法院进行斗法,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推荐大量非核心相关的人证物证给宪法法院 。朴槿惠方面近日本着“将总统到底有没有受贿一事说个清清楚楚”的立场,不断地向宪法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追加证人,前前后后加起来共有17名。这其中,包括了不少财团大佬和此前就曾申请但遭到法院驳回的证人。此外,朴槿惠方面还要求宪法法院接受首尔地检掌握的2000个有关崔顺实的录音通话内容,并进行彻底地审查。尽管韩国社会的不少人士认为,朴槿惠推荐的这些证人都与事件非核心相关,为提升审判效率不必在法庭上进行审讯,但朴槿惠方面却借着“审判要确保公正性”这一理由,不断向宪法法院施压,要求接纳更多的人证物证。到目前为止,韩国宪法法院已新增了8名朴槿惠方面推荐的证人,并接受了审查通话录音的要求。人证的增加意味着法院不得不追加让控诉双方进行辩论的次数,物证的增加又加重了原本只剩下8名法官的工作量,况且证人还可能拒绝出席造成二次传唤,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拖延审判时间。宪法法院终于在2月7日宣布,决定将对证人的庭审时间持续到2月22日。参考前总统卢武铉遭到弹劾的前例,宪法法院在结束对所有证人的庭审后,法官们还会有2周左右的评议时间才会出结果,这便说明朴槿惠的这第一张底牌已起到了拖延判决时间的效果,至少2月份做出判决结果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最快也将在3月的第二周前后,这便与3月13日十分接近。
二、 朴槿惠律师团集体辞职施压宪法法院。前宪法法院院长朴汉彻卸任时提出的要在3月13日之前做出判决,曾遭到了朴槿惠律师团方面的严重抗议,称其有毁判决的“公正性”,朴槿惠的律师团队欲通过集体辞职表达反对的“重大决心”。目前宪法法院一边受到朴槿惠方面的“审判要有公正性”的施压,一边又受到众多国民和反对党方面的“审判要迅速”的压力。宪法法院明知接受朴槿惠方面追加证人的要求会拖延判决时间,却仍决定接受近一半的追加证人,这是因为法院为保证审判日程的稳定进行,需要顾及朴槿惠律师团的脸色,以防止朴槿惠律师团抗议进行集体性辞职。根据韩国宪法规定,当事人若没有代理律师,则无法要求进行审判或进行审判。因此,朴槿惠律师团队的集体性辞职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胁迫宪法法院的作用,强迫宪法法院接收更多的证人以拖延判决时间。如果宪法法院无视朴槿惠律师团体集体辞职的“威胁”,这将给朴槿惠更多的时间来重新选择、组成新的辩护律师团体,新的律师团体又需要时间熟悉过去长达5万页的审判记录,这无疑会大大延长审判的时间,从而与国民所期待的“快速做出审判”的初衷更加背离,所以宪法法院此时不得不适当顾及朴槿惠律师团体的要求,适当地追加证人。这便是他们使用的第二张底牌。
三、朴槿惠亲自出席宪法法院进行陈述辩论。证人的辩论都结束后,宪法法官将进行弹劾的最终评议。但是如果朴槿惠这时要求直接出席法庭进行陈述辩论,宪法法院将很难对其拒绝。因为朴槿惠作为该案的核心关系者,拒绝朴槿惠的出席陈述将不利于审判结果的公平性,引起更大的争议。因此,如果朴槿惠提出亲自到法庭进行陈述辩论,宪法法院一定会为其安排出席时间,将这一因素再考虑进去推算的话,判决结果在3月13日之后才做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为朴槿惠拖延时间起到有效且重要的作用。这便是朴槿惠可能会使用的第三张底牌。
从目前情势看,朴槿惠及其团队与宪法法院之间已拉开“斗法大戏”的帷幕,并有可能越演越热。朴槿惠方面一边喊着为尽早结束国政运营的空白而期待早日做出判决,一边又喊着不要因为国民所期待的“迅速”而丢失了“公正”,两方面地对宪法法院施压,力求将国民的众矢之的从朴槿惠及其团队转移到宪法法院。宪法法院接下来如何兼顾“公正”和“迅速”,在国民和朴槿惠团队中做出合理又有信服力的判决,无疑将考验着宪法法官们的智慧。(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