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中原云”们要做河南产业提质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
作者:杨建国
2016年,国家批复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其中包括四个区域示范类综试区,河南名列其中。从此,河南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2016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所做的党代会报告中提到,“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
2017年1月,河南省长陈润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积极促进产业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依托,加快数据资源开放聚集和开发利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春节刚过,河南省发改委透露,河南将组织规划布局一大批大数据产业园,作为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为网络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支撑。
从政策红利到实际操作,河南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的努力和动作,可谓极其扎实、有力。
而笔者更感兴趣的是,河南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透露出来的“大数据+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和新可能。
尤其是,在河南省发改委透露出来的信息中明确,“促进大数据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在中心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内规划布局的产业园区。”
这无疑透露出了,河南大数据产业未来发展的主线:大数据产业园与更多代表第二产业的产业集聚区,更多代表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两区”紧密的联系、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大数据+产业的尝试,贵州先河南一步开始尝试,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贵州在发展大数据产业过程中,将大数据与资本、政策、园区等要素紧密融合,以信息化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进而带动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旅游、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物流等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驱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创新。
之所以,贵州也好,河南也罢,都将大数据和产业牢牢的联系在一起,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
我们都知道,大数据的背后逻辑是中国经济悄然发生质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发展过渡到中高速发展;经济增长动力由原来的要素驱动、政策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国家对“互联网+”尤其重视,希望用全新的思路和方式来解决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顽疾”,而大数据正是这种思维和方式中极其重要的一种。
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园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数据保障。
所以,这就会要求,各地在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区,首先要“强筋健骨”,以大数据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大数据延链、强链、补链。大数据服务产业园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数据与制造业结合作为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集聚高效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是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特色的定制服务和公共数据服务。
大数据产业园区不同于“产业园区+互联网”或者是电商产业园,而是实实在在地将大数据作为主导产业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
发展大数据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以技术引领作为支撑,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大数据技术,以大数据为突破口,围绕大数据延链、强链、补链,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加强区域交互合作,提升园区的外向度,提高辐射带动力。
具体到河南来看,河南省发改委透露,大数据产业园区原则上依托中心城区或省直管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组织建设,要充分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
此举,既是将大数据产业园在物理空间上,直接“圈定”在各地的产业核心区,未来的期望更是产业链条上产生化学反应,提升各个产业之间的交互合作,提升产业园区的外向度,提高辐射带动力,从而为河南经济的提质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近两年,河南大数据产业在发展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以“中原云”为代表的大数据应用,正在逐步融入河南经济社会之中。2016年11月召开的河南省十次党代会过程中,代表们就通过名为“党代会终端”,查阅会议通知、会议议程、文件资料、拨打加密电话、收发加密消息、进行安全通信。
当然,河南大数据的远景要广阔的多。未来,河南可以利用“中原云”等大数据应用,去做到开放、集聚、开发,从而加快发展河南新经济的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而对社会而言,比如政务服务、办事效率、健康医疗、养老服务、智慧旅游、公共安全等大数据创新应用,都势必会让河南每个人、每家企业受益。
(作者是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