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弱化职业“鄙视链”心理
作者:李长安
职业“鄙视链”是按照职业把人分成高低贵贱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根据个人理解和喜好把自己安放在该链条的某个位置,因而感到优越或被“鄙视”的压抑。
职业“鄙视链”的存在具有客观社会经济基础。宏观上讲,国家、地区、行业、城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微观上讲,不同个体也因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乃至智力禀赋不同而千差万别。尽管我们强调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只要存在权力、工资、工作环境等方面差异,就会出现排序。社会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分层”。
但需指出,无论民间流行的职业“鄙视链”还是学术上的社会分层理论,其实都无确切标准。人们究竟排在链条哪个节点并非只看收入一个指标,它还包含资源掌控能力、传统社会习俗以及个人偏好等等。
更重要的是,职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一方面,大量旧职业消失的同时伴随新职业的兴起。按照人社部最新发布的《职业大典》统计,1999年以来新增加了347个职业,同时消失了894个旧职业。另一方面,人们的职业价值判断也会发生变化,以前可能看不起的职业现在成为热门,而以前一些趋之若鹜“独木桥式”的职业道路也开始走向多元化。
归根结底,职业“鄙视链”这种认知的存在,主要是社会阶层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心理反映,其实“鄙视”一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不平等姿态。网络经济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自己的职业“鄙视链”。由于这个链条是个闭合循环,鄙视他人并不能抬高自己,因而作为鄙视者的个体极有可能同时也是被鄙视者。因此,这个链条很多节点上的人,获得的只是某种并不被公认的自我满足。
社会要想获得更为强劲和持续的发展动力,需有意识地弱化这种职业“鄙视链”心理。打破阶层固化,加强社会流动性,被认为是重要制度性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形态越是发达,职业分类越是多样新颖,越是需要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这是做到职业平等,进而实现社会平等的重要一环。(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