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没有那么民族主义?美国担忧或被夸大
作者:马特·施拉德尔 杨檬译
美国《外交政策》2月7日文章,原题:令人惊讶的发现:中国年轻人变得不再那么民族主义了长期关注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人都熟知一种观念:为迎合不断加剧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领导人得要表现得比较强硬。太多报道都是关于展现民族主义的愤青和小粉红等。西方媒体常断言,这股不断上涨的民族主义的压力,已迫使中国政府在诸多事情上打造相应的外交政策——从南海领土之争到应对易怒的对日关系。
但近日公布的一个新论文显示,有关中国民族主义的那些报道或许有些离谱了。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斯顿在该校的“国际安全”期刊上刊登了自1998年以来,他与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一道对北京市居民进行民调的结果。从2002年开始,调查提出意在了解受访者民族主义的一些问题,包括在多大程度上他们同意或反对以下衡量民族主义情绪的论点:即使能选择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我仍愿意做中国公民;总体上,中国比大多数国家都要好;每个人都应该支持政府,即便政府错了。研究显示,北京居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没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相反,2002年至2015年,对上述第一条和第二条“强烈赞同”的受访者比例急剧下降。强烈赞同“中国是更好的国家”的比例略微增长。
调查不仅显示民族主义的下降,还凸显中国年轻人与年长者相比,民族主义情绪更少一些——这与那些认为网上的年轻愤青越来越多的看法并不一致。自2002年以来,对任何鼓动民族主义的问题,1978年后出生的中国人很少像年纪大的人那样“强烈赞同”。诚然,北京奥运举办后的2009年,调查呈现出巨大的民族主义浪潮,70%年轻受访者说更愿意做中国而非其他国家的公民,60%以上的人说中国是比大多数国家都要好的国家。但到2015年,只有不到1/4受访者对民族主义情绪表达强烈赞同。
此外,该调查还跟踪了北京人对中国宿敌日本和地缘政治对手美国的态度。尽管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潜在煽动性事件,但对美日持有强烈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自2000年以来变化并不大。这些结果的潜在政治含义重大。调查表明,中国向更强硬外交政策的转向,并非是为了回应日益增长的国内民族主义。对美国而言,对于一个新的强烈反美中国年轻人大军的担忧,也许被夸大了。(作者马特·施拉德尔,杨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