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该对“退房令”死心了?
2010年,国资委曾发布公文,明确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要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时至今日,“退房令”实施已近7年,央企并没有在楼市偃旗息鼓。
据《国际金融报》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只有不到20家央企通过剥离或者转让方式,完成了从房地产市场的退出。尔后,随着房地产业进入又一轮的发展周期,央企的身影在低调一段时间后再度于市场上崭露头角。
2016年前5个月,全国土地市场总价超过15亿元的105宗高价地块中,有52宗是被国企获得,其中不乏央企。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大量主业非房地产业务的央企身影在楼市中来来去去,甚至时不时制造出地王。虽然他们的初衷未必是炒作,但从其做法的实际效果来看,多多少少吹给了中国楼市一把炒作之风。
归根结底,难舍的都是利益。
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许多行业的营收增速放缓。相较之下,如房子、土地这般“优质”的资产的确鲜美可口,而且与专研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相比,卖房赚钱似乎更快更容易。对于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主营业务又往往利润微薄的央企来说诱惑更甚。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业的倾慕不舍,也反映出某些央企难以凭借自身实力,与其他经营优异的“明星央企”并驾齐驱的现实。
对于在融资成本、市场地位上多占优势的央企来说,不管楼市是在所谓的黄金时代,亦或是白银时代,房地产依旧是做大资产、提高收益的快捷手段。
止不住央企的脚步,停不了市场的闹心,平不了人们的烦恼。7年时间不短,各地的房价7年来早已“地是价不菲”。失灵的退房令背后,除了央企的“不情不愿”之外,还有“退房令”本身既没有足够强制性,亦缺乏具体执行时间表和实施方案。于是,长达7年的禁令显得如此薄弱。
“退房令”之所以出台多年依旧备受关注,背后其实是广大群众急切看到房地产市场能够真正健康发展,不再今天一个地王、明天一个暴涨亦或暴跌。百姓渴望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渴望摆脱住房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更不愿意看到这关系家庭一生最大消费的市场,不仅连年波动,而且其中竟还有身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央企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