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锋:社交APP要监管更要自律
作者:支振锋
新希望集团与清流资本联合演艺界人士鹿晗发起成立的清晗基金近期卷入舆论争议。该基金参与投资的一款社交APP被质疑涉色情。这款APP自称为年轻人提供场景互动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假装情侣”进行社交活动。但自媒体披露,进入该社交媒体发现,里面有不少涉嫌色情的文字、图片等信息,有的还相当暴露;亦有用户在其中进行具有色情嫌疑的活动;APP在栏目、板块或空间设置上也有诱导之嫌,有成为“约X”软件的可能。其许多用户都是90后、00后,甚至可能有未成年人。
虽然清晗基金对质疑做出了回应,拒绝媒体给自己投资的APP冠上“色情”标签,认为APP在运营中并未逃避监管责任;但消息爆出之后,社会仍然反映强烈,有要求法律介入,监管部门应该行动的声音。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通过与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商务交易、娱乐等互联网服务深入融合,不断创造全新消费模式,催生无数新兴业态。增强法律赋能和制度供给的确是重要方面。法律和国家网信部门,也一直未曾忽略对移动APP的监管。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去年8月1日起已经实施;上月中办国办还刚刚发布《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不得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与公民合法权益的信息,应该是移动APP,尤其是社交媒体行业的基本共识,甚至是基本常识。
形成法治共识,学法用法、遇事找法,固然是法治社会中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问题在于,法律不过是社会生活的最低底线,它所维护的只是社会最基本的秩序,法治社会并不必然意味着人人满意、生活惬意、和谐愉悦。在法律之外,一个社会仍然有一些需要去维护的道德伦理、公序良俗,对它们的违反,虽然不一定会导致对法律的践踏,但仍然可能构成对他人的冒犯,会引起他人的不适与反感。实践中,在互联网高度发到的今天,每天都有数十亿条信息产生,相关部门即便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实现对互联网监管的全覆盖;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不容许有一个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公民个人行为的部门。也因此,个人与企业自律,同样重要。
就涉事APP而言,究竟是否涉及色情活动,是否违法违规,以及投资者、鹿晗与APP运营者是否应当在其中承担责任,或者分别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甚至此事是否属于恶意炒作,监管部门的确应予介入,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做到不枉不纵。这一方面是对监管制度负责,可以查清楚APP究竟是否涉嫌色情活动,以及是否尽到了责任,比如有没有利用实名制排除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如果查出确无问题,也算是还了深陷舆论争议APP的“清白”。
不过,仍然应该指出的是,除了法律责任,企业也不是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在法律触角所不及,监管部门所不至,甚至国家不应介入的地方,既应该是公民和社会自治的保留地,也是最能体现个人德性修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领域。尤其是话语权被不断放大的互联网企业,更应重视伦理自律与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网络安全法》的明文规定,也是互联网包容惠益精神的体现。(作者是《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