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伟:别让胸襟与气度成稀有品
作者:刘力伟
一个小品、四句台词近日成为网络争论热度持续上升的焦点话题。
今年北京台的春晚小品《取钱》讲述老年人遭遇金融诈骗后被好心人化解的暖心故事。但因当中骗子角色的四句台词疑似河南口音,居住陕西的一位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每位河南人一元钱。
随着舆论发酵,该小品编剧在微博致歉,称自己用接近河南口音的家乡方言录制,引发了误会。河南籍律师则认为,被告作品显然影射河南人是骗子的代名词,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希望通过诉讼唤起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在双方对事件的解读上,一方认为自己是“不经意”,另一方则认为这是法治问题。所有这些成为事件发生的舆论源头。
静心思考,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经意”的小品运用艺术思维试图展现普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共性问题,诉讼律师则着力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地域群体被污名化问题。艺术思维主张在受理案件前应该确认一个问题,是否以后文艺作品的坏人骗子说哪里话,就得赔那个省全体人民一元钱,如此类推说普通话要赔偿全国人民吗?法治思维认为在通篇的普通话中,就一个骗子说河南话,这就是地域歧视,其实质是国际上对中国人、华人歧视的一种滥觞移植,应该运用法律进行诉讼。
两种不同的思维就如同两条延伸到舆论场中的平行线,为了找到共通的交叉点疲惫地争战不休。这种现象在当下社会各领域、各个群体、甚至各个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因为立场不同、思维差异、行为方式,产生出的鸡同鸭讲不断升级,在舆论场只是当中的一个缩影而已。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社会的胸襟与气度。当下中国社会在完成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还应该着力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建构。
努力包容接受,尊重和而不同。这是在错综复杂问题中,开启所有问题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用高尚的心境相互沟通。
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过一句笑言“中华民族到了该幽默的时候”,其核心意思是,善于用幽默诙谐和包容大度的方式化解和卸载旁枝细节问题,全力担当社会主流应有的责任与重压。不妨把这个文艺作品和法制案例的矛盾碰撞当做现实演绎的真实小品,启示我们拥有胸襟与气度的社会才能行稳致远。(作者是辽宁省外事办公室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