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起诉“小品歧视”是炒作又何妨?
作者:何勇
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取钱》中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河南话,引起网友热议。7日,西安一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2月8日 中国新闻网)
仅仅因为小品《取钱》中骗子说的是“河南话”,河南籍律师感觉遭受到了地域歧视,就提起公益诉讼。实事求是地说,这的确有点小题大做,带有炒作嫌疑,让人觉得是一场闹剧。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滥诉行为,是在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
根据小品《取钱》编剧所言,小品中骗子说的压根就不是河南方言,而是编剧本人老家的山东菏泽曹县地区方言。只不过由于山东曹县与河南省接壤,两地方言相近,才让很多人觉得是小品中骗子说的是“河南话”。而且,如果说小品中骗子说的是“河南话”就认定为是歧视河南人,那要是骗子说普通话,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在歧视全国人民?这显然没什么道理。另一方面,从小品《取钱》的创作层面来说,把小品中骗子说“河南话”认定为地域歧视,恐怕有点上纲上线。小品中的人物说方言,其实只是为了让小品演得更有味道,更能烘托表演氛围,更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并不存在地域歧视,这是很多喜剧小品中人物说方言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笔者看来,即便律师起诉小品涉嫌地域歧视是炒作又何妨,并不等于此举就做错了。
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地域歧视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相当严重,比比皆是,有时候就挂在我们的嘴边。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河南人被贴上骗子的标签,比如网络上流传着“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的地域歧视段子,甚至有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明确拒绝某地求职者。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乡遭到他人诽谤、歧视和侮辱。小品《取钱》中骗子说着很像河南话的方言,这自然而然地很容易让人产生映射河南人是骗子的感觉,是在歧视河南人,这是正常心理,也是人之常情。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河南人玻璃心作祟,太容易破碎。
事实上面对小品《取钱》可能存在的地域歧视倾向,河南籍律师选择公益诉讼,不管初衷和目的是什么,但在客观上具有样本意义,值得肯定。此举可以在法律层面引起全社会对地域歧视的重视,让人们知道地域歧视是一种违法行为,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地域歧视言论、行为的一种警示。这有利于引导人们尊重每一座城市以及每一个地方的人们,进而消除地域歧视现象。
再者,律师起诉“小品地域歧视”,本就是人们的权利,这位河南籍律师只不过是行使他拥有的权利而已。所以,我们应当也只能予以尊重,而不该对其进行冷嘲热讽。
文/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