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腔调:文化传承,别只依赖综艺节目的虚火
传统诗文可以汲取无限文化养分修养身性,而不能只功利性作为时髦社交谈资。文化本就有一个取精去糟的扬弃过程,臧否褒贬,应持论公允,不需过度美化,厚古薄今,或矫枉过正,觉今是而昨非。文化话题若总是借电视甚至要到少儿节目,才能现象级刷一次屏,想想还是值得反思的。
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近来颇为火爆。尤其是,来自上海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以能够背诵2000首古诗词而引发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不少观众表示,自己的孩子看完节目后,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晶报)
一个文化益智竞技节目,竟蓦然刮起一股诗词古文传统文化旋风,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一时风头无两,举国热议,当然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的契机。可是隐隐的不安,则也萦绕其间,它多大程度是社会心理内发驱动,而非如民谣赶场一样,只是偶然曝光,凑巧流行?毕竟,这股诗词风行和《成都》刷屏热潮,都源于电视综艺的观赏性竞技形式。说到底,还是一个PK竞技节目借着文化的皮,圈了一众本身就缺文化的粉儿。就如前不久纽约布鲁克林一高中中文卷子,让网友大呼学了“假中文”;网上热烈讨论过对联上下联、左右贴法一样。缺啥补啥,对未超出中学教材和课外读本选题范围,且免除音韵格律平仄讲究,大大弱化难度的诗文竞答,无限神化,才短期助推诗词大会这类文化节目登上神坛。而这种舆情热度和大众本身对传统文化渴求度其实是错位割裂的。古文传统中诗意栖居和现代生活间也有着透明的次元壁。一档节目能引起短期共振,或也未必能一击强行洞穿。传统诗文可以汲取无限文化养分修养身性,而不能只功利性作为时髦社交谈资。文化本就有一个取精去糟的扬弃过程,臧否褒贬,应持论公允,不需过度美化,厚古薄今,或矫枉过正,觉今是而昨非。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个简单的名字“星驰”,可能典出“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课文都学过,但教材要求背诵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开始,你可能就忘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是开篇。武亦姝的语文老师表示,不搞应试教育才能传承传统文化,也是这个道理吧。不功利化工具化机械化的以今律古,让其内蕴美感生生撕裂,不对文化竭泽而渔。可惜,上学时我们却常碰到这种尴尬:韩寒说自己文章入试题,自己却不会做。经典如鲁迅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阅读理解等等。
说回节目,好在现有一档儿童益智类节目《零零大冒险》,不再拿腔拿调拿孩子当弱智,颇像少儿版“诗词大会”。难度据说能秒杀成人。只要别太剑走偏锋,搞成诗文界奥赛,那这样文化培育苗头,还是值得期许的。只是,文化话题若总是借电视甚至要到少儿节目,才能现象级刷一次屏,想想还是值得反思的。(作者 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