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对“网络表情”要有一双“慧眼”
作者:孙丽娜
据腾讯QQ近日发布的《2016年QQ年度表情大数据》显示,8.77亿QQ用户在2016年全年,聊天表情发送量近3187亿次。此外,微信也发布了《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报告中指出,微信表情成了当下人们表达新春祝福最便捷的工具之一,除夕至初五,微信用户共发送了160亿次表情。
由此可见,网络表情作为一种人们在网络交流时用来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因其表达具象、简洁,方式自然,已经成为大众在移动互联时代社交表达的“必需品”。其中,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和社交应用软件的大量使用为网络表情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但是,随着网络表情在社交中嵌入得越来越深,大众也产生了一些担忧。
澳大利亚和英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认知科学趋势》杂志上发表报告说,通过评估网络表情的使用习惯,人们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使用者的性格特征。消息一出,网友纷纷发出感叹,“网络表情竟然能够泄露性格隐私,以后不能愉快地斗图了”。
除此之外,部分网络表情本身存在不符合语言规范、内容低俗等问题。同时,网络表情的监管还是一个空白。
面对网络表情使用过程中的“喜”与“愁”,我们应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一方面,面对网络表情的盛行,我们应该真诚欢迎和积极参与,不能因为其会引发问题而拒绝参与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面对网络表情使用可能引发的担忧,无论是使用者、行业从业者抑或是政府监管部门,都不能采取坐视不管的态度。
从个人层面来说,使用者应该自觉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不仅要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新技术和多元化信息,更要练就一双“慧眼”,在使用网络表情时将使用对象、情景和内容本身的规范性考虑在内,不做信息化时代的“新文盲”。
从行业层面来说,网络表情创作者在努力为用户生产出具有正能量、有趣、个性化的网络表情产品,满足不同行业、职业、性别、年龄等用户的多元需求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自律,不创造、不传播不符合语言规范、有违社会公德的网络表情,让网络表情更加“绿色环保”。
从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来说,监管机构需要在尽可能维护用户使用自由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社会机构,比如学校,则可以尝试引入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
据悉,2016年4月份公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已经将中学课本里的《洲际导弹自述》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以此来贴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这不失为一种负责任的办法。
网络表情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共通语言”。在使用网络表情的过程中,全社会需要拧成一股绳,共同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