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诗歌创作,让香港诗词大会诗意淋漓
《中国诗词大会》正成为热点话题。可以预期,由于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引导,中国大地上会掀起一个阅读古诗词的小高潮。这是好事。期待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能慢慢得到恢复。
这里,我要介绍一下香港的诗词大会。从1991年至今,香港诗词大会每年一届,已坚持办了26届。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是诗词比赛背诵,而是创作比赛。香港诗词大会的正式名称是“全港诗词创作比赛”,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与文化事务署中央图书馆联合举办。
查阅历届比赛的资料与作品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主办者都要欣喜地宣告:是届参赛者的作品水准甚高。起初,我以为这是鼓舞士气之词,后来发现还真不是主办者在为香港人“王婆卖瓜”。
诗词作为最正宗的国粹之一,在人们匆匆搵食的香港,不但被顽强地接续,且生机勃勃,令人对港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先看看两首香港中学生写的律诗。其一题为《赠人移居国外》,作者是圣公会曾肇添中学学生林梓凤:
幽女万里一身孤,静看千星坠剑鑪。
霜积月轮迷旷漠,风凌鹏背泣穷途。
恒娥药炼青烟冷,姑射龙回夜气纡。
寒影徘徊徒对叹,相忘尔我在江湖。
诗的写作时间是1994年。香港回归前,港人曾掀起一波移民浪潮。从诗中看,应该是同学好友成为这浪潮中的一分子。诗中描写的话别气氛凄凉惨淡,颔联“霜积月轮迷旷漠,风凌鹏背泣穷途”对仗工稳,造句奇崛,出自一个女中学生之手,令人惊讶。
再看一首,题为《过车公庙》,作者是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学生黄令时:
绀墙香火沥源乡,六百年前旧战场。
一死宋臣留姓氏,千秋古庙耿辉光。
廊花剑血红疑染,风树干戈哭有殇。
感慨读碑斜日暮,还将此意咏沧桑。
车公庙位于香港沙田,为纪念传说中的南宋名将车工而建。除了“风树干戈哭有殇”这句令人印象深刻外,说不上多么精彩,只是一首合格的律诗。但是,考虑到作者不过是一名中学生,我们最好加以鼓励,不能再有更高的要求了。
上面的两首诗,分别获得1994年律诗创作比赛的冠亚军。
“全港诗词创作比赛”分学生组与公开组,单年赛诗,双年赛词。学生组包括大中学生,公开组包括社会各阶层。应该是因为它已囊括了大中学生,因此后来就不再单独举行学界的诗词比赛了。
那么,怎样保证诗词创作比赛作者的真实性,防止出现代笔?这个并不难。香港诗词创作大赛的做法是,学生组的入围者要在评委面前做对联,然后再确定是否获奖,以防作品非出自学生之手。
再以第23届全港诗词创作大赛的部分作品为例,来管窥一下香港诗词大赛的风貌吧。
据主办方介绍,该届参赛作品共1200多件,为此前历届之冠。学生组的冠军作品,题为《重游东海崂山》,是一首七律,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柳含青。诗云:
重峰迭秀海云浮,自古仙家此境幽。
高壁时题高士咏,故山昔与故人游。
悬泉瀑布飞如练,积水潭清冷欲秋。
尚许翠微多妩媚,有情好景为君留。
平心而论,这是一首中规中矩的律诗,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沙田崇真中学学生黄希如的这首仅获特别奖的《世雨》:
乱绪雷霆惊嫩叶,滂沱堕地入清晨。
床边凛冽流苏曳,宇内悠扬韵律新。
总见污泥遮璞玉,唯持一帚了斯尘。
休言愁世多磨折,风雨飘摇莫当真。
关怀世道人心、民生疾苦,是中国旧体诗的优良传统,观全港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脉传统仍在这座国际大都市中跳跃。请看这首获得本届公开组特别奖的《见长者拾纸皮赠钞感赋》:
翁妪凄凉小巷头,纸皮堆叠待回收。
蹒跚蹇足俱残障,憔悴弯腰两佝偻。
愧我穷寒施薄赠,怜渠辛苦换微酬。
问言何事甘劳苦,儿女嫌贫怨代沟。
香港富甲一方,但以前贫富悬殊,由于住房紧张,养老成为社会难题,经常能看到一些耄耋老者仍在从事保洁工作,甚至当街捡拾垃圾补贴家用。此诗是香港的一帧浮世绘,读来令人鼻酸。
再来看一首2005年第15届学生组的冠军作品《自由行》,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黄令时(应与《过车公庙》是同一作者,彼时作者尚是中学生,此时已是中文大学学生,甚或研究生),诗云:
西装革履挟地图,红灯转绿要招呼。
新循国策来行旅,喜听乡音满路途。
大市一时翻妙著,愁城七载付长吁。
且看游侣星光道,可证春风又海隅。
2003年的非典事件,让受金融危机冲击的香港雪上加霜。事件过后,中央政府启动内地赴港自由行政策,为香港带来生机。诗中描述了自由行初始阶段的情景与感受,作者对内地人的同胞之情,对自由行给香港带来生机的欣悦之意,跃然纸上。
怎么样?读了这些诗,是不是从习惯的红尘滚滚的香港背后,摸索到一个诗意淋漓的香港?
持续了26届的香港诗词大会有力地说明,香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不但丝毫不输内地,甚至比内地一些地方做得还坚实、具体。(张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