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于字里行间看见远方
读书使人心暖、心宽、心坚,让内心在书香浸润中舒展开,自身的格局便会慢慢变大
不久前,有位朋友向我讲了一件事。他的弟弟考取了某地基层公务员,工作不久便来电抱怨:天天都是在处理琐事,感觉自己如同一只井底之蛙被困于方寸之地,怎么办?朋友听后,回了一句:“不如把发牢骚的时间用来读书。”
“发牢骚不如去读书”,我深有同感。初到基层时,我也有过类似的狼狈:“一根针”穿“千条线”,手忙脚乱;“五加二”并“白加黑”,焦头烂额……于是,低落、沮丧等情绪时不时就会冒出头来。所幸的是,有书相伴。开始,读书是为了“心暖”。忙碌一天,往往内心浮躁。不过,在夜深人静之时,翻开《瓦尔登湖》,跟着梭罗走近幽静的湖畔,穿过松林,看飞鸟从田野上空悠然而过,听猫头鹰在冰天雪地中悠远鸣叫,读着读着,浮躁、低落的心便会慢慢静下来、暖起来。正如书中所言,“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有了这样的心态,再回过头来看日常工作,便会有别样的感受:流过的汗水,意味着不负光阴,付出的努力,就如金黄的向日葵在孕育着的种子,富有生命的气息。负面情绪,随着“心暖”一扫而光。
渐渐,读书让人悄然“心宽”。读《儒林外史》,读到“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的警示,方知纯粹之难得;读东坡词,琢磨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才晓豁达之自在;读《庄子》,品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的道理,终明积累之重要……通过阅读,不断与先哲对话,就能拨开心中的迷雾,从狭窄的“一线天”钻出。很多关于基层色彩单调的抱怨、环境封闭的吐槽、空间不大的感慨,说到底,不过是为自己想得太多、为群众想得太少,为名利纠结太多、为事业付出太少。试想,心小了,眼中的世界怎能不变小?相反,让内心在书香浸润中舒展开,自身的格局才会变大。
最终,读书让人“心坚”。每每阅读历史,无数先贤英烈矢志追求理想的画面,总会让人热血沸腾。比比血雨腥风中坚守信念的李大钊、彭湃、瞿秋白,比比在困难面前上下求索的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谁能不为无端的吐槽和抱怨而脸红?谁能不为信仰蒙尘所致的浅薄和自私而惭愧?托尔斯泰说,“凡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目标的人,是坏的;凡是以博得别人的好评为目标的人,是脆弱的;凡是以使他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是有德行的。”基层这个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不正是年轻人了解民情、增长本领的地方?明白了这一点,被物欲杂念稀释遮蔽的理想才能明晰坚定起来,摇摆的内心也才能坚韧起来。
其实,基层何尝不是一部大书。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做好,绝非易事。可以说,基层正是施展才华、磨练意志的广阔舞台。弯下腰来、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读懂基层这本“无字之书”,不管以后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能于罅隙中看见远方,这或许是每个年轻基层干部应有的境界和情怀。如果你还没有,不妨到“有字”的经典和“无字”的基层中去寻觅。
(作者为河北省迁安市太平庄乡人民政府干部)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