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垃圾顽疾”需变“过客感”为“做客感”
正月十五夜,当游客蜂拥至夫子庙赏灯时,环卫工们却在人群中低头盯着地面找垃圾。据夫子庙管委会统计,2月11日全天,夫子庙景区共产生各类垃圾50多吨,超平日2到3倍。(2月13日齐鲁网)
节假日过后,“垃圾成灾”又一次登上各大新闻平台,成为了节日喜庆背景下一道灰色的瑕疵。垃圾桶设置好了,清理人员配置齐了,但为何还是垃圾漫天飞呢?恐怕还是要从游客的心理层面找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叫“出门不怕丢丑”,可见这种游客“过客感”由来已久。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有着明确的身份标签,其一行一动都会影响周围人对自身的评价。所以,自然而然便保持着一种无形的自律。
但是,当这些在自己社区中可以是“好居民”,工作中可以是“好职工”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其自身的身份特征弱化,而被冠以“游客”这一模糊的群体概念时,这种自律感也降到了最低。“反正也不认识我”人们如是想着,于是,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随之泛滥。
笔者以为,治理“垃圾顽疾”需变“过客感”为“做客感”,毕竟每一个去亲朋好友家做客的客人都不会愿意给自己的形象抹黑。所以,出门在外,别把自己当过客。须知,你肆意破坏的他乡却是寄托了别人无限美好的故乡。让我们多一些客人的礼貌与矜持,多一份对主人的尊重与敬畏,如此才能宾主同欢,共留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