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黑榜”上的旅游城市如何“洗”白
要“洗”白一座被个别恶性事件污染的城市,需要方方面面都能端正认识;而不把旅游纠纷当“小事”,敢于直面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春节期间发生几起恶性事件,让丽江获得了如潮差评。有个网络热传的段子是这样说的:“去丽江旅游攻略:先买一份人身保险,家里没个百八十亿的,雇不起保镖的,请不起律师的,都不用去丽江旅游了;如果真的挨了打,先打119,火警来的速度特别快,再打120,最后发微博上热搜就可以了——比报警管用。”
言辞夸张的网络段子,自然不必太当真。但看到丽江在今年春节期间被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前几年同样遭痛骂的三亚、青岛和哈尔滨。过去的经验表明,当一座旅游城市被写入各种满是“槽点”和“黑点”的段子,基本意味着它的口碑已毁得差不多,甚至上了很多游客心中的“黑榜”。
口碑决定人气,客流影响收入,这就是旅游城市的宿命。眼看丽江在舆论场的形象日趋负面,当地政府部门、旅游产业链上的商家乃至普通市民,恐怕都会心急如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云南省省长最近特别强调“旅游产业对云南至关重要”,为何丽江市委书记在千人大会上说“在丽江涉旅的事情没有小事”。
在“洗”白城市形象的时候,我们见识过不少自作聪明的昏招。比如,有的地方笃信公众很健忘,以为大家很快就会把某些恶性事件忘得一干二净,然后继续心无芥蒂地来“送钱”;比如,有的地方过于迷信“舆论战术”,以为把舆论之水搅浑就能混淆是非——女游客在丽江被围殴至毁容,疑似打人者曾发微博称受害人被围殴缘于其辱骂丽江,后来又有指责被害人作风放荡的文章在网上流传。
相较而言,地方官员公开“放狠话”,启动“无‘下不为例’”的整治行动,至少表明了一种积极的姿态。毕竟,近期密集的媒体聚焦与网络炮轰,将丽江旅游行业的诸多乱象置于显微镜之下,让外界看到了旖旎风景之下的不堪,确实会让地方官员感到“事态严重”,更会让他们担心旅游经济受冲击。但是,知耻而后勇,不把司空见惯的旅游纠纷当“小事”,敢于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看丽江,想三亚。几年前,三亚和如今的丽江一样负面新闻缠身,但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打了一场自我救赎的翻身仗。成立全国首支旅游警察支队、市民游客中心推出“一站式服务”、成立旅游巡回法庭调解纠纷、对酒店实施限价令、节未到而整治先行……三亚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借鉴。这也表明,只要有摘掉负面标签的决心,有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有持之以恒整肃乱象的恒心,是能重新赢得认可的。
要“洗”白一座被个别恶性事件污染的城市,也需要方方面面都能端正认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车站、机场和景区门口趴活“欺生”的“黑出租”,以为自己只是每笔多赚了几十块钱,却不知道这会败坏游客对整座城市的印象;在菜单上挖坑宰客的饭店老板,在为自己的精明沾沾自喜之时,根本想不到离谱的“天价菜单”已经被游客晒到微博和朋友圈;那些把意欲讲理的游客打得鼻青脸肿的黑导游、黑商家,哪里知道自己挥出的每一拳,其实都是在砸旅游城市的招牌……
“一只38元的大虾,就足以毁掉几亿元打造的‘好客山东’形象。”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要花几年几十年才能塑造好,但一夜之间就可能碎成粉末。招牌一旦毁了,任何一个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都是受害者。想重塑形象,需要地方政府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并通过各种政策教育,引导大家别做那只毁坏堤坝的“蚂蚁”。
乐见丽江为整顿旅游乱象召开千人大会,但愿他们能把整治措施落细落实,持之以恒,让丽江永远内外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