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土耳其-希腊爱琴海对峙为哪般?
作者:王晋
长期平静的爱琴海在最近连续出现风波,先是土耳其总参谋长胡卢西•阿卡尔在不久前亲自登上了土耳其-希腊争议岛屿卡尔达克岛(希腊成为伊米亚岛),随后希腊海上力量和土耳其之间展开了对峙,土耳其和希腊的媒体都声称自己一方在相互的角力中占到了便宜。而希腊防长帕诺斯•卡门诺斯更是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晒出了自己乘坐直升机视察伊米亚岛的照片,显示出对于该争议岛屿的事实控制。
卡尔达克岛/伊米亚岛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面积仅约500平方米的小岛。此次岛屿争端再起,涉及到的确实土耳其-希腊之间的老问题。在1996年的1月,同样是卡尔达克岛/伊米亚岛,差点酿成土耳其和希腊之间的武装冲突。只是最后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特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的积极斡旋下,才最终促使土耳其-希腊双方达成协议,从争议岛屿周边撤军,并将争议岛屿保持现状。
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岛屿争议问题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希腊独立战争时期。1821年,希腊爆发了独立运动,试图摆脱土耳其帝国的统治。独立初期的希腊没有能力控制爱琴海岛屿,因此并没有与奥斯曼帝国就岛屿归属问题进行过多的讨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海军遭受重创,也无力保护爱琴海上的岛屿。因此这一问题就成为了希腊-奥斯曼双边关系的一个需要解决的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德国领导的军事政治集团,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战败国”。面对战胜国的“瓜分”,失败的奥斯曼帝国毫无还手之力。根据1920年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帝国不仅丧失了大片领土,还将爱奥尼亚地区(古希腊时期对于今天土耳其安那托利亚西岸中部地区和爱琴海东部诸岛的地理称谓)割让给希腊,而在爱琴海上的诸多岛屿,也随着《色佛尔条约》的签订,而归属了希腊。
但是随后在土耳其现代国家创始人、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领导下,新生的土耳其开始竭力抵抗希腊和其他协约国的入侵。终于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后,土耳其将希腊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军事力量驱逐出去,并且与协约国在1923年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奠定了今天土耳其领土范围,同时也保证了土耳其在随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安全稳定。在《洛桑条约》中,当时各方更为关注的是爱奥尼亚地区小亚部分的归属问题,而在爱琴海岛屿的归属上,则做出了较为模糊的规定,将“距离土耳其海岸线3海里以内的岛屿”归土耳其所有,其他的岛屿则划归希腊所有。
《洛桑条约》中对于岛屿归属的模糊界定,必然需要土耳其和希腊两国进一步来通过细致的勘界工作来划分。因此在1932年,土耳其和希腊代表签订了《安卡拉条约》,规定了爱琴海岛屿的归属问题。但是在这个条约中,对于卡尔达克岛/伊米亚岛的最终地位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毕竟该岛屿在爱琴海诸多岛屿中相对较小)。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各国进一步通过商讨签订了《巴黎条约》,其中规定将“临近岛屿”转移给希腊。而对于如何界定“临近”这个名词,成为了后来土耳其和希腊争论不休的焦点,也成为了卡尔达克岛/伊米亚岛归属的难点所在。
此次争议岛屿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后争端再起,很大程度上,和希腊上个月通过的决定息息相关,希腊决定不将逃亡至希腊的土耳其政变军人移交土耳其。在2016年7月土耳其未遂政变之后,一些参与政变的土耳其军官逃亡国外,其中希腊就是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土耳其一直要求希腊和其他收留“涉案军官”的国家能够将这些军人引渡回土耳其,而希腊则最终拒绝了这一要求。土耳其认为,希腊的决定是有意恶化与土耳其的关系,而且很可能会给未来土耳其引渡其他欧洲国家藏匿的政变军官带来麻烦。因此当希腊在一月份发布决定后不久,土耳其总参谋长胡卢西就来到了争议岛屿视察。
胡卢西的视察很让希腊人吃惊,不过希腊方面尤其是希腊海上力量反应迅速,立刻向争议岛屿附近海面派遣力量。尽管土耳其国内媒体报道胡卢西“平安返航”,但是其实胡卢西在争议岛屿上停留的时间不过十分钟,在希腊海上力量赶来之后,胡卢西不得已仓促的结束了自己的视察工作,乘船返回。
土耳其在争议岛屿地区的军事视察举动,极大的刺激了希腊国内。希腊国内不少媒体纷纷打出“敌人到了家门口”“爱琴海面临挑衅”这样的标题,刺激着希腊社会舆论。而另一方面,土耳其主动在争议岛屿问题上“出击”,很难在短时期内“退出”,因此也只能在诸多场合连篇累牍的进行鼓动。在此背景下,土耳其和希腊关系也陷入了敏感而危险的境地。
王晋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