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扩容与限流应并行
今年故宫将筹建3处博物馆,上万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到2020年故宫开放面积将达到85.2%;根据不同文物的保存现状,故宫也将制定分期分批维修计划……这是在第100期“故宫讲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的内容。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故宫里的藏品极具价值,又多不胜数。但受限于空间不足等原因,故宫大量藏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仅有0.6%能够获得展出“资格”,实在浪费。今年,故宫将半数工作人员迁出红墙,把车辆“赶”出门外,腾出更大空间建设博物馆,为外国文物、考古遗址、明清家具等提供舞台,值得点赞。
众所周知,文物与古迹的价值在于它们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传承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扩大开放比例、让更多馆藏向观众打开大门,这不仅是观众的福音,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但在故宫不断扩大开放比例的同时,“宽严相济”也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当前,故宫最让人揪心的问题仍是“过载”。根据统计,故宫2016年共接待观众1600万人次,再次刷新纪录。事实上,故宫喊“累”已经喊了几十年,业内人士也多有忧虑。比如2011年,英国一知名出版社收录全球面临破坏甚至濒危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故宫也不幸“榜上有名”。可见,实施限流政策可谓势在必行。
从2015年起,故宫每天“限流8万”,看起来不近人情、无法满足游客增长的游览热情,但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每天限流8万人次仍有进一步下调的必要。此前故宫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故宫最佳、最大和极限日接待量分别是3万、6万和8万人。“限流8万”选择的是极限日接待量——故宫在极限状态下运转,不仅“妨碍”游客体验,更对文物的保护不利。从世界各地的经验来看,文物古迹“招待”游客更重质而非重量,今后故宫也不妨进一步在增进游览体验、提升教育功能、深入文化挖掘等方面做文章,同时继续控制游客数量——宽严相济,故宫无须负重前行,游客也能受益更多。(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