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去取经”公共文化产品不能孤芳自赏
近日,网友“史雷鸣博士”针对陕西西安市地铁三号线大雁塔站壁画发微博称,玄奘去的是天竺,公元六百多年。而泰姬陵则是一千年后的莫卧儿王朝时的建筑。天竺是佛国,莫卧儿王国是伊斯兰王朝。玄奘去一千年后的伊斯兰国家取古兰经吗?(2月14日《华商报》)
在人口流动迅速的当下,地铁满足了人们低成本、高效率的出行诉求;地铁车站文化墙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穿越千年去取经”的时空错位,显然损伤了这幅壁画的价值实现。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就会发现不少滑稽与荒诞的“穿越故事”——孙思邈“唐朝人读明朝书”也好,李白“举杯邀明月”举的杯子是商代铜爵也罢,不少古代名人都遭遇了“被穿越” 。
公共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还具有教化的功能。背离了事实的“被穿越”,难免会让一些人形成错误的价值认知。尽管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却应该成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的根本。脱离了实际的“穿越千年去取经”尽管被披上了“画面强调时空观的交错视觉表现”的“遮羞布”,也难免会对少数人形成误导。
面对外界的“差评”,地铁车站文化墙的创作者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却忽视自身价值追求的走偏与错位——尽管专业人士和普通老百姓在价值判断、审美取向上难免会存在着分歧和冲突,那种自弹自唱、孤芳自赏的“精英意见”,却不可避免会遭遇公众的批评质疑。
兼顾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公共文化产品, “众口难调”在所难免;一个优秀的公共雕塑,要在“精英意见”和“草根意见”寻求平衡;那种顾此失彼的做法,通常导致公共雕塑缺乏品质。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不能自说自话,忽略、漠视公众的心理感受,而是要寻求个性化表达需要与公众审美需要最大的“价值公约数”。毕竟,公共文化产品是给大多数人欣赏的,而不是给少数人孤芳自赏的。
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产品,地铁车站文化墙不能成为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地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行色匆匆的行人通常在地铁车站停留的时间很短;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地铁文化墙就可以信笔涂鸦。一些地铁车站文化墙缺乏品质,是否也和价值认同的偏差密不可分?地铁文化墙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需要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守望精神家园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利益诉求。让公共文化产品少一些“穿越千年去取经”的张冠李戴,多一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地铁车站文化墙才会更有格调、更有品位。(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