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的赞美与隐忧
在福建泉州这家医院,您每一分钟的志愿服务都是最温暖的投资,将获得丰厚的健康福利——2月11日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启志愿服务“时间银行”。(2月14日东南商报)
为每一个志愿者发一本志愿服务证,每一次志愿服务都将登记日期、时长、服务内容等信息。志愿者们可以用这些服务时长在福医二院进行健康福利兑换,如优先预约挂号(服务每20小时可享受一次)、体检套餐、享受同等时长的志愿服务等。“时间银行”的出现令人惊喜。
人们做好事,储蓄志愿时间,不仅可以兑换相应的健康福利,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启用自己的“存款”去换取自己所需的服务。在“扶不扶老人”成为热议话题的大背景下,此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道德资产的激励作用,引导、吸引更多人争做好人好事,让“好人好报”切实可见,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空间,积蓄文明力量,其良好初衷和积极意义必须予以肯定。
实际上,这家“时间银行”并非首创,近年来全国各地“道德银行”类似新闻也不乏见,多是开办时热热闹闹,最终效果却难如人意。就拿福医二院来说,注册登记的志愿者有722人,以大学生居多,与医院人满为患的就诊量相比,目前人们参与情况仍未达到预期的热度。可见“时间银行”不能只是简单的开设与复制。
“时间银行”的本质就是仿照银行的形式,把志愿者在医院的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的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时间,存入自己的账户。众所周知,金融银行有一套严格细致的核算体系,“本位币”和“利息”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而好人好事终究属于道德范畴,有的人做了好事不图回报,有的人存在证据、证人不足的情况,有些好事的“量化”标准未必严谨,加之道德资产的投资及管理缺乏精细评估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时间银行”的运营与拓展。兑换对象的局限性也限定了“道德银行”的作用发挥
总而言之,道德储蓄银行储存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金钱,而是人们道德表现量化而成的“道德金币”,虽然意义大于形式,但形式也是内容的外在反映。将善行具体量化,的确一段程度上可以激励和引导人们“聚小善以行大善”,但道德过于货币化、功利化,也会偏离倡导善德、鼓励善行的方向。若对于“道德银行”浅尝辄止或者过于依赖,都难以达到预想的成效。
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是传统美德的本质内涵,弘扬道德终究不能止步于简单、物化的较低层次,建设新型道德系统不能依赖于僵化的固有思维,必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和不竭动力。毕竟传承美德、倡导善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创新思路,勇于践行,不断完善提升,才能避免“时间银行”再次陷入“初时喧嚣,其后了了”的困境。(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