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语:顽疾如何祛
减负,喊了这么多年,家长们的感觉大抵都是“越减越负”。从中央到各个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门都没少想办法、出措施,禁令归禁令、补课归补课的有之,立竿见影、短期肃然的有之,但真能一举力挽狂澜,将中小学生和家长从沉重的大书包下、四处赶场的教育焦虑下解放出来的,到现在还没有看到。
新春伊始,上海又放了一回大招: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从上课时间、布置作业到招生面试全程录像监督,规定得十分具体;对外,多部门联手整顿教育培训市场,改变一些办班者为了逐利而肆意炒作、人为制造全社会升学竞争焦虑现象,避免“课内猛减课外狂补”。
不是单打一,而是综合施策,这确是解决“减负”问题的必然之道。孩子学习负担过重现象,背后其实牵动着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心理等诸多复杂因素,形成非一日之功,破解起来也是多头缠绕,难于一时奏功。
上海奥数“四大杯赛”即时宣布停办或改名,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承担“减负”责任,还是识时务的暂避保全,也许不必深究。很多家长在欢呼之后,依然疑虑:这样的暂停,究竟能持续多久?它们留下的空当,是否很快就会有新的主体补上,卷土重来?而对教育培训这样的市场行为,政府可以治乱,却不宜过多干预,如何持续治理,还有待探讨。
根本的问题是,没了奥数和补习,名校到底依凭什么来筛选生源?在我们对于暗箱操作、天价学区房纷纷说不之后,在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都用摇号体现公平之后,我们要如何尊重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还要不要在普惠之上留一些分层办学的空间?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就业、成才、上升的道路中,总要有一些筛选的标准和依据存在。不论设定的是哪一种,都会演变成孩子的负担。
认清这一点,也许我们才能心平气和一些。莫道悲观无解,减负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我们的人才观念和对于人生成功的理解。我们当积极作为、综合施策,将这个磨损青少年健康和灵性的顽疾,逐渐驱离出孩子的日常,更驱离出我们的精神。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