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金台锐评:“不拘小节”必酿大患
□要警惕那些试图玩弄规则的人,凌驾于规则之上的人和游离于规则之外的人,他们才是建立全民对法治的真诚信仰的最大威胁
不少人到外地旅游,时常会有当地朋友“指点”从“小道上山”以逃掉门票,而且被安慰说:“大家都这么干,‘不拘小节’。”最近几起热点事件大都与此有关,从忽视危险景区的注意事项,到违反起码的安全操作规程,许多惨痛的教训,都肇始于对基本规则的漠视。
为什么违反规则所潜藏的巨大风险如此显而易见,可许多人却还是做出了愚蠢选择?“别拘小节”的流行,就是人们面对规则时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有看似愚蠢的选择,背后是心理惯性刹不住车。不少人信奉“不守规则更能获益”,觉得遵守规则就是老实、迂腐,不够圆通。究其原因,无非两点:第一,因为别人都不遵守,所以我也可以不遵守;第二,如果我遵守而别人不遵守,那岂不等于吃亏了?不难发现,不想因遵守规则而“吃亏”,结果却让自己不得不在破坏规则上争先恐后。
在如此强调法治、强调规则的今天,这种社会心理还如此根深蒂固,说明还有支撑其存在的现实土壤。如果绕过规则去打招呼、走后门行得通,又没什么不良后果,那么尝过甜头的人就不可能对规则心怀敬畏。如果被扭曲的风气和生态不加以矫正,不仅正式的规则将沦为无本之木,而且不遵守规则或者遵守与别人不同的规则的隐秘欲望反而会成为公开的秘密,一旦得手还会带来某种“与众不同”的满足与暗喜。
一时的狡黠也许会带来一时的利益,但在现代社会复杂运作中总有“兜不住”的时候。例如许多安全生产事故细究起来哪有什么隐患,都是“明患”: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偷工减料铤而走险。等出了事,再用亡羊补牢的“笨办法”固然可以在短期内达到效果,但长期依赖这样的办法治标不治本,稍有松懈就难保问题不会反弹。
要建立一个普遍遵守规则的诚信社会,首先就需要打破“破坏规则—谋取私利”的逻辑链条。一方面,拥有一个破坏规则的代价远大于收益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到,给予规则生命的不是重惩,而是杜绝例外。要警惕那些试图玩弄规则的人,凌驾于规则之上的人和游离于规则之外的人,他们才是建立全民对法治的真诚信仰的最大威胁。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但践行简单的道理,却需要强大的决心。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