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考验社会共享思维
如今,共享单车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成为方便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便捷交通方式。不过,问题随之而来。在北京,乱停乱放、不按交规骑行等行为给城市带来了新问题;在郑州,有大爷大妈圈地段收看管费,市民使用共享单车被要求先交车辆看管费;在成都,有学生利用共享单车机械锁的漏洞,能迅速解锁并相互传授经验。(据2月14日《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
共享单车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席卷而来,也就不到半年时间。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单车不仅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更以其便捷、环保等优势,直接改变了很多市民的出行方式。但问题接踵而来,除了上述新闻中所曝出的种种问题,还有被大量破坏、贴牛皮癣广告、覆盖诈骗二维码、加装私锁占为己有等乱象……总之,在城市公共管理、租赁自行车企业、市民租赁规范等多个层面,都出现了诸多新问题。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共享单车作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新生事物,大规模落地之初引发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是在情理之中的。正所谓“一个时代的开始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时代的落寞”一样,共享单车直接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比如自行车销售和维修;其以一种新的业态形式融入城市生态,也必将要面对诸多未知的问题甚至尴尬。这种新旧更迭的事物规律,并不会以共享单车的利好更多而变弱消失。
只是,即便是以共享思维为原点起步的租赁自行车企业,似乎都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和功课,就匆匆上路了。比如共享单车被人为圈地收看管费、乱停乱放、机械锁的明显漏洞等等,市场经营者在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准备不足的影子。而城市的公共管理,更像被猝然铺开的共享单车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慢行车道、自行车公共停车点捉襟见肘。有些市民对待这个共享经济新生事物时,或者并不爱惜,或者占为己用,也是需要大家共同抵制的陋习。
上述种种,与其说是各方面对待共享单车的态度参差不齐,莫若说是对待共享经济形态的不成熟,或者说社会的共享思维尚需培育和壮大。城市公共管理对突如其来的大量共享单车,还需要一些时日做出必要调整。租赁自行车企业也该意识到,不是把单车大量投入市场,社会就可以有序共享;而市民对共享单车,也不能只顾自己便利了而罔顾他人。说到底,社会共享思维需要以规则、秩序、信任作为基石,并由此培育公共文明和契约精神。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方面的自我矫正已经开始。比如,有租赁企业开始将规范用户行为作为企业责任的一部分,探寻利用GPS定位等技术手段解决用户乱停乱放等问题,并建立用户“黑名单”和信用积分制度;有的地方出台相关规定,将不文明骑行和违规停放等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并着手规划改造自行车道。某种程度上,这是社会共享思维的聚合与进步,而不是单单解决共享单车的问题。唯有社会共享思维活跃起来,共享单车以及其后更多的共享经济新产品,才会顺利融入社会生活、给民众带来新业态福利。(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