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凝聚改革共识,跨越“改革陷阱”
作者:李佐军
古今中外曾有多次大的改革探索,但大多未进行到底,这说明存在着“改革陷阱”。
为何存在“改革陷阱”?原因有三:
一是改革有难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推进,但现实中的改革不可能齐头并进,这就会造成扭曲和摩擦,形成很复杂的、更难改的过渡型体制。
二是改革有阻力。改革是对现有体制、机制、制度、秩序的重大调整,会触动很多既得利益,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有形或无形抵制。在一些具体改革上,甚至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习惯旧格局而会产生抵制。
三是改革有争议。朝什么方向改、按什么路径改、以何种节奏改、如何处理好改革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对改革中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等等问题,往往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当改革遇到挫折时,这些争议会加剧挫折。
目前,中国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由于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由贫富差距扩大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成功导致,而缩小贫富差距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改革能否成功。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跨越“改革陷阱”。
所幸中国已具备跨越“改革陷阱”的较好基础和条件。与历史上较短命的改革相比,当今中国的改革已持续近40年,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也发现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坚定了改革决心,将改革从经济改革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改革;明确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明确了要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针对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使得改革成为中国不可逆转的潮流。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对外开放特别是入世后,分享了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现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拥护者和推动者,参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会反过来促进国内改革,这就使改革有了国内和国际两股合流的动力。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处于“中等收入陷阱”和“改革陷阱”的敏感期,还不能轻言已跨越了这两大陷阱。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很多,国内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结构调整阵痛期未过,经济泡沫有待化解,社会矛盾有的还在积累,深入推进全面改革还将面临不少挑战。
要想跨越“改革陷阱”,需要我们在如下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多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实事。
其次,要加快调动各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试验探索,宽容失败,重用敢于改革的干部,奖励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全面改革中来。
再次,要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清除既得利益的阻碍。对那些出于小团体利益阻碍改革的人,要敢于亮剑,要让其付出阻碍改革的应有代价。
第四,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改革的协调,形成各领域改革合力。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个层次的改革协调机制。
第五,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改革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改革效率。在持续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同时,要特别注重调动基层政府、干部、企业和居民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