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砌墙封店,这种市场管理手段太粗暴
作者:周俊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城市出现了砌墙封店的潮流。日前,我路过上海曲阳地区一条马路,发现原先马路沿线的各种小商铺门面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长排水泥墙,建筑工人在市容执法人员的围护下,正在进行简单的外墙粉刷。在那些尚未封门的商店,店老板则正在吆喝甩卖店内商品,据称马上也要被砌墙封店,不能再经营了。
这种砌墙封店,在最近一段时间不算新鲜,一些小区路边时常可以见到灰突突的水泥墙,把原来的店门封了起来。砌墙封店不只上海有,看来已经成了城市管理的一种模式。
这些小店所在建筑都是居民住宅,建造时并未考虑开店需要,有的店可能占据了一点人行道,说它们存在违章问题,不算过分。但是,另一个层面的现实是:当初规划这些住宅时,未能全面考虑配套商业网点的布局,这些小店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缺憾。当管理部门指责这些小店违章时,应考虑关停小店是否符合市场需要。
当然,这些小店大都利用居住用房破墙而建,可能会损害建筑的安全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房屋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一封了之。
这些小店被封掉的另一个原因,是店主未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但是,整条马路的所有小店都被封掉,如果都存在无证经营的问题,问题显然不是一天形成的。对此,工商登记部门应改变“衙门作风”,深入市场,帮助这些小店业主办理好相关手续,使其拥有合法身份,并督促其守法经营。
有关部门在砌墙封店时,常常以维护市民利益的姿态出现,声称这些小店短斤缺两,欺蒙消费者。但是,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并不反感这些沿街小店,相反,它们提供的服务比大商店更好。这些小店通常将周边居民作为主要客户目标,如果某个小店让我产生了受骗的感觉,我一般就不会再踏进去,这就是市场的选择作用。
就在我居住的小区,曾经有一家由一对外地年轻夫妻经营的蔬菜店,夫妻俩起早贪黑,他们卖的菜比菜场便宜得多,因此深受街坊欢迎。我不知道他们的经营成本怎么样,但至少要承担店面的租金。如今,这个蔬菜店也已经被水泥墙封门,小夫妻大概回了老家,而街坊们买菜也只能到菜场里去了。那天我去菜场买菜,正好看到一位管理人员在呵斥摊贩未穿统一服装,那摊贩只能唯唯诺诺,从摊底下拿出那件肮脏不堪的“工作服”披在身上。我想,那位管理人员和那件“工作服”的存在,应该就是菜价高,甚至CPI走高的一个具体因素吧。
砌墙封店的市场管理手段,不光是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也对市场的自由交易造成很大损害,不利于推进经济转型。近几年,中央政府一直在积极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期望通过“双创”释放市场活力。但是,不是只有时髦的“互联网+”才是创业,找准市场空缺,开一家小店,赚一些小钱,同样是一种创业形式。管理部门应该对所有的创业者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守法经营。砌墙封店或许让管理部门享受到了“令行禁止”的快感,而那些通过权力之手砌起来的水泥墙,不仅构成了对城市景观的破坏,也禁锢了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