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廉政建设触变观念才是见真效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对官民观念的改变与矫正,这种矫正是对社会风气的矫正,是对人们三观的矫正,只有廉政建设触变了观念,才见了真效,赢了民心
近日,《湖北日报》一条母亲向纪委举报儿子的消息被各大新闻网站广泛转载,同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春节期间,一位老婆婆来到湖北蕲春县纪委反映情况,她儿子是县交通局的一名干部。听说儿子准备宴请朋友,可能使用公款招待,于是,老婆婆主动劝阻儿子,但感觉儿子并没有听进去,她一大早来到县纪委反映,请求县纪委给儿子敲警钟,防止儿子违纪。
看到这条消息很多网友都称赞老人家深明大义,在关键时刻拉了自己的儿子一把。这话当然说得没错,但细想起来,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道理可讲。
腐败对国家社会最大的伤害不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倒掉,而在于对政治生态和民心的破坏。当腐败从个别人的行为失范变成一个地方整体官场的流行病,人的思维就会被搅乱,人对是非的判断也会被颠覆。
用公款宴请亲朋好友,这种事可能很多手中有点实权的官员都干过,因为干得人多了,也就不觉得是毛病了,甚至有人还会觉得这是一个人有能力的体现。都当了官了,这点事都办不了,混得也太差了吧!当越来越多的人有这种想法,并且从私下的腹议变成公开的论调,那些坚持原则、清廉自守的人也会禁不住犯糊涂,到底是谁错了?这就是腐败对人们观念和思维带来的巨大负面冲击。
所以,反腐也好,党风廉政建设也罢,最根本的不在于打了多少老虎苍蝇,也不在于出台了多少规定,而在于观念与思维的矫正,把歪风压下去,把正风树起来,让每一个清廉的人都敢于堂堂正正地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不会被人讥笑为迂腐、不合时宜。
新闻中这位老婆婆是一位老党员,受党教育多年,她清楚是非对错,但“清楚”不代表她就有勇气站出来公开反对不正之风。她敢于站出来阻止自己的儿子,正是当前一丝不苟、扎扎实实的党风廉政建设给了她勇气,让她知道自己坚持的信念、坚守的底线没有错。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之以恒地推进反腐,让整个社会心态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化,从震惊到望观,从观望到认同。把颠覆的观念矫正过来需要时间,从老婆婆举报自己儿子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人们观念的转变。
无独有偶,日前,新华社记者对山西的基层干部做了一次深入调查。前几年,山西被媒体称为“塌方式腐败”地区,倒下一个带出一片,搞得一些地区连领导班子都配不齐,有的干部今天刚被提拔,明天就被纪委带走了,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不安的情绪向下传导,基层的工作自然也很难有起色。几年过去了,新华社记者发现这种情况大有改观,人们的思想意识正了,不再徘徊观望,不再消极等待,工作作风、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条新闻中基层干部的一句话被各大网站拉出来做了标题——“山西县干部:过去工资三千左右,现在增加到6600,完全可以了”。标题凸现了读者的兴奋点。这倒不是说读者一定要窥人隐私,而是说公务员的工资对公众来讲曾经是谜一样的存在。
3000元的工资不多,但很多基层干部们不敢说,官员个人财产申报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原因不过是因为隐性收入不可告人。你越不敢说,公众就越会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去猜,要不就看你穿什么衣服、戴什么表、抽什么烟、喝什么酒,这一度带红了网上鉴表业。
6600元的工资不少,尤其是对并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但基层干部们敢说出来了,因为这6000多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没了心理压力,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
公务员曾经是热门职业,一些人想尽办法、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里钻,看重的是这6000多元的工资吗?当然不是,是权力,是隐性的收入。而当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时候,当隐性收入已成为过去时的时候,公务员的吸引力还有那么大吗?
一谈到反腐的成效,很多人都喜欢用数字说话,打了多少老虎,拍了多少苍蝇,处分了多少干部,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对官民观念的改变与矫正,这种矫正是对社会风气的矫正,是对人们三观的矫正,只有廉政建设触变了观念,才见了真效,赢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