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国企养闲官,病根在行政化
一些国企之养活大量闲官,根源在于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行政化现象严重,即以行政思维来设置机构、管理人事。
不久前,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在会议上指出,省属国企管理层级多、干部多,一个煤炭集团相当于处级的一两千人都有,职工意见很大。对这样的问题和矛盾肯定不能回避,各单位都要当作工作重点去解决,不能养着闲官、拿着高薪。(见2月14日《人民日报》)
一些国企人浮于事问题存在已久,一直饱受舆论诟病。尽管这些年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早已纳入国企改革范畴,但没有想到的是,在今天,山西一家省属国企仅处级干部就有一两千人,以此推论,科级干部人数更多。
国企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一家国企养过多的“官”,显然很难履行使命:一者,养“官”成本过高蚕食国企利润;二者,“官”多会导致效率低下,影响效益;三者,职工意见大,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能发现“有的单位处级有一两千人”,并在会上公开痛批,值得肯定。如何解决养闲官问题,还缺少具体要求,譬如,应该裁减多少“官”缺乏明确指标,何时解决完也缺乏时间表。
解决国企养闲官问题,首先要清楚养闲官是怎么形成的。分析来看,国企人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干部缺少合理退出机制。所以,需要从“入口”和“出口”同时入手。
此外,养闲官也反映出国企内部层级过多、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这就会出现很多“官位”,“官位”多了“官”自然也就多了。所以,解决养闲官,除了减“官”数量,还要削减层级、厘清内部职能、裁撤不合理机构。
更重要的是,国企养闲官暴露出国企行政化之弊。一些国企之所以仍养活大量处级、科级干部,根源在于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行政化现象严重,即以行政思维来设置机构、管理人事。对比民营企业看,为何民企就没有养闲人之说?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和内部人员都没有行政级别,以现代企业制度并根据市场需要来设置机构、管理人事。从这个角度而言,解决国企养闲官问题关键是去国企行政化。
近年来,有关国企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一些地方在几年前也在积极探索,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在国企去行政化方面还没有迈出步子。去年,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指出,国企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而,只有深化国企改革,才能解决国企“官”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