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吸引“归雁”,靠的是耐心和诚意
“归雁”群体往往有发展头脑,有经济实力,也有技术和人脉等资源。然而,如何让他们适应当地各项软硬环境,让他们手头身上的各项资源有效“落地”,恐怕是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西部县乡两级政府来说,如何适应并服务好这些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回来的“归雁”,更是对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
需要“归雁”群体支持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技术尤其是思维方面比较落后,在对接“归雁”群体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种种不足。一名已经回到西部家乡投资的“归雁”告诉记者,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回家乡投资,有些当地老百姓不理解,总觉得我们来赚钱,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有些老乡对我们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认为,自己做出成绩的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不能让大家回来还得破除众多阻力开展工作。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对接仍存在不少问题。另一名“归雁”告诉记者,中央部委曾出台了一项补贴政策,自己所在的企业完全符合条件,可以享受数百万元的补贴,但无人通知他。等他填好材料提交到相关部门时却被告知已经过了申报时间。类似例子为数不少。这名企业家还告诉记者,此前在与另一家企业竞标某个项目时胜出,后来那位企业主仗着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自家企业进行百般刁难,还在社会上进行各种诋毁,“却没有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另一个问题也引起“归雁”们的担忧。当前许多地方热切地进行招商引资,往往青睐那些看似规模庞大、数字也很漂亮的企业,却容易忽视一些真正愿意做实事但规模不大的企业。“谁都喜欢听漂亮话,也愿意看到政绩,但你不能因此就寒了小企业的心吧?”这名企业家说。
与前述几名“归雁”令人心酸的亲身经历相较,云南省镇雄县过去一年来在开展社会扶贫方面的尝试,尤其是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耐心和诚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借鉴。
说起镇雄,云南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一则镇雄县人多,160万的总人口甚至超过很多地级市的规模;二则镇雄县穷,截至2016年底,该县还有28.248万贫困人口。穷则思变。2016年初,镇雄县正式启动社会扶贫,引导镇雄籍在外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回来投资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镇雄县开展社会扶贫的第一大措施就是将“归雁”们请回来建设家乡。针对镇雄籍在外企业家和公职人员多的优势,镇雄县先进行了情况梳理:首先对在外企业家、公职人员及外来企业家情况进行梳理,甚至连镇雄人的女婿和亲戚都进行了细致统计;其次是对镇雄亟须解决但上级暂无计划的扶贫项目进行梳理。接着,镇雄县各方面动员企业家来认领项目,出钱出智均可。镇雄县还多次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前往镇雄在外人士集中的昆明、深圳和浙江永康等地开座谈会,用乡音乡情号召他们回来建设家乡。
邓坤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加入了镇雄脱贫攻坚“大业”。在昆明从事家居建材行业11年后,邓坤回到家乡,先在县城开了一家家居建材城,一下子解决了近400人的就业问题。去年,他又在老家赤水源镇投资了一个涉及104户贫困户的易地扶贫安置项目,政府负责盖房,邓坤则负责解决土地、道路、绿化、广场等公共措施,颇具远见的他还在安置点挖了两个人工湖。
除了住房,易地扶贫安置最大的问题在于安置后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邓坤看中的正是这点。在他的规划中,附近3个村都将被纳入进来,以种植养殖为核心,开展农村休闲旅游。“安置点离县城就20分钟,到时来的人肯定多。”邓坤算了一笔账:公共设施部分建设已经招纳150多名农民工,等休闲旅游点建好后,更是可以带动3个村1100多人共同致富。
与邓坤一样,杨友也是在外面闯荡多年后回到镇雄投资创业。他去年在大湾镇投资500多万元开展香菇种植,建成58个现代化大棚,去年底已经出产20多万斤香菇,带动上百名当地群众就业。杨友计划今年出产200万斤香菇,“这样带动的群众就更多了。”
据镇雄县统计,当地目前已经与以邓坤、杨友为代表的“归雁”签订了204份社会扶贫帮扶意向协议,涉及资金4.2亿元,到位资金8500万元,还聘请了25位企业家担任家乡村级经济发展顾问。镇雄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洪香告诉记者,镇雄县积极联系协调,切实帮助“归雁”们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同时建立信息动态反馈机制,让“归雁”们回乡创业顺心、安心。邓坤也表示,到哪个部门去办手续都很方便,他们都通力配合,真正感到了家乡的诚意。(白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