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写信吗?
在微信、QQ成为沟通主流方式的今天,信,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鸡年伊始,一档以读信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成了网红,被誉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这档节目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信件背后感人的历史和故事,更唤起不少人难以割舍的书信情怀。书信是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更是实用的技能。情书、家书、求职信……你都写过吗?
写一封信,给心中重要的人也给自己
你有多久没写信了?写下这句话时,我也这样问自己。
一档以读信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在鸡年伊始成了网红,被誉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这档节目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信件背后感人的历史和故事,更唤起了不少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曾几何时,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普及,有十万火急的事才会发电报打电话,分隔两地,平时沟通全靠书信。纸、笔、信封、邮票,都是精心挑选和准备的,这份仪式感也让交流更有了庄重的意味;而写信、寄信、等回信、看信,一来一去,就是十天半月,怀着或期许或忐忑或雀跃的心情等待,那份随信而至的情感也随着时间慢慢发酵和沉淀。
木心先生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从前慢》,里面有一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慢,可以细细品味;慢,可以倾心相待。随着时代的变迁,日子越过越快,我们也错过了许多生活中美好、细致、诚挚、深厚的感情体验。微信、短信、电邮的沟通效率是很高,它提高了沟通的速度,信件虽慢,却增加了沟通与交流的深度、广度与厚度。书信不仅仅是分隔两地的人沟通信息的渠道,更是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绝佳方式。
记得上大学时,我每周都会收到好多封全国各地同学的来信,别提多高兴了。每次都会立刻回复,迫不及待地跟朋友们分享读过的书,有趣的老师,也会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而回信,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写给朋友们,也是写给自己,是对一段时期自己学习和生活状态的整理与反思。而现在,朋友们联系多在网上,哪怕见面,也时不时要看看手机。当年那种思想上的深入交流与碰撞,就更让人怀念了。
正如《见字如面》中颇受推崇的画家黄永玉写给戏剧大师曹禺的信,“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批评得如此不留情面,是朋友之间的真关怀,曹禺甚至把信装裱起来反复阅读,并回长信表示感谢。这种情感,又哪里是表情包或短短几个字的微信能够表达的呢?
你有多久没写信了?有空找出一张信纸,拿起搁置已久的笔,写给你心中重要的人,让他们在字里行间中感受久违的温暖与爱意,也是写给自己,提醒自己记得不时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和同行的人。 (谭敏)
求职信辞职信,卖萌耍贱不如真诚
时下的年轻人,对于书信这种古老的通讯方式恐怕早已十分陌生。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信是必须写的,那恐怕就是毕业时的求职信了。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求职信也从手写变成了打印,甚至直接发一封电子邮件足矣。
记得我毕业的时候,同宿舍一个哥们在求职信上煞费苦心。据说参考了古今中外无数的案例,还专门去了一家“神奇照相馆”拍照附在信上(这家照相馆拍出来的证件照特别漂亮,是“求职必杀”)。不仅如此,他还专门针对国企、外企、民企的不同偏好,写了好几个版本的求职信。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哥们后来果然是我们宿舍里offer拿得最多的。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求职信更加用心。比如有新闻报道,有大学生在求职信中附上二维码,一扫就能打电话;还有的做了H5的电子信件,有的还拍了视频作为“敲门砖”。别怪大学生们“精了”,只怪每年都有人大喊“最难就业季”来了,他们还不赶快打起精神卖力吆喝自己吗?
如果说求职信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来讨未来雇主的欢心,那么辞职信往往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释放。近年来,有不少“最牛辞职信”红爆网络。比如深圳曾有一名保安,辞职信全部用文言文写成,全文400多字竟引用了20多个典故。这份辞职信在网络上疯传之后,点赞者众多。还有某网站上曾开展“三行辞职信”大赛,其中不少作品让人捧腹——“老板,拜拜,你自己干吧”“老板,我考上税务局的公务员了,你准备跑路吧”。虽说大多是过过嘴瘾,但不少网友大呼解气。要说最近的爆红辞职信,当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除了写信人一跃成为网红外,这份辞职信甚至被学校收藏进了校史馆!
其实归根结底,无论求职还是辞职,都应当以诚为本。求职信是为了让招聘单位了解应聘者,弄虚作假、过分美化要不得;辞职信则是给单位一个交代,也让离职员工有机会向上司、同事最后一次说说心里话。收起那些抖机灵的俏皮话,好好写封信吧,即便写不成网红,那封信也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张涨)
家书,
承载温暖的记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句诗,很多小朋友倒背如流,但要问他:家书是什么?相信很多小朋友将无言以对。别说小孩子,就算问成年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上一封家书写于何时?十年、廿年之前?年代久远得不少人恐怕都想不起来了。
“半年无家书,欲言涕先挥”(宋·李处权)、“喜得家书睡不成,拥衾欹枕数寒更”(宋·曾丰)、“一春乐意朝来好,千里家书席上看”(元·王逢)……今人完全无法理解家书对古人的悲欣交集的情感,甚至以为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换位思考一下,假如家人一年半载不与你打电话、发信息,你会不会疯掉?对于古代那些丈夫戍边在外的“留守妇女”来说,丈夫一纸家书,便是生死信物,何止“抵万金”?家书不至,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家书隔岁至,生死半一新”(宋·姜特立),收到家书,物是人非,岂不唏嘘?不过,囿于古代通信条件,就算有心写家书,往往也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晏殊)。
家书不仅是亲人间互道家长里短的私人信件,大而化之,还能刊行于世,成风化人,正所谓“一纸家书百镒轻”(苏东坡句)。辑录曾国藩30年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的《曾国藩家书》就是这样一本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为后人所推崇,至今仍摆在许多读书人的案头。还有一本“家书”,大名如雷贯耳,被列入中学生必读的参考书目,那就是《傅雷家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作品。因家书而著名,傅雷本人恐怕也想不到吧。
家书不仅可以写,还可以唱,唱得情真意切,一样感人至深。还记得李春波这个名字、《一封家书》这首歌吗?1994年,歌手李春波凭《一封家书》,开创了中国城市民谣歌曲的创作之路。“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以及反复吟唱的“此致,敬礼”唤回听众满满的家书记忆。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即时通信勃兴,家书日渐式微。
家书、邮差、驿站,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今天被替代是必然的事。不过,要是你还怀念那个时代,怀恋那一份情怀,也可以拿起笔来,尝试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家书,彩笺传情、笔墨达意,应该是一次不错的体验。(连海平)
情书,手写的情话糖分最高
情书,看到这俩字就足以让人脸红心跳。作为一种表达爱意的文体,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杀伤力难以估量,轻者让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严重的还能让人肝肠寸断、寻死觅活。
记得对爱情懵懂的青春岁月,情书是最让人喜闻乐见的东西。收到者心花怒放,即便看不上对方,也会按捺不住显摆,哎,又收到了情书,“又”字声音一定要拖长;寄信人几百字写了三天三夜,又为一封回信闹得惶惶不可终日;而即便是既不表白也没有收到信的闲杂人等,看到这东西也会一声尖叫,露出羡慕嫉妒的神情……可以说,情书是青春的一部分,没有它,对不起,你的青春不完整。
当然,也不只青春。所谓脱单要趁早,现在小孩儿都已经写情书了,有的字体稚嫩但深情款款,比如保证不留私房钱,有的还自画了“结婚证”,撩妹技能让单身汪自愧不如(请勿模仿)。结婚之后呢?情书也必不可少。有同事都老夫老妻了,人家还每年写一封情书,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材不限,不得抄袭——光坚持这件事本身,都让人觉得浪漫。
普通人如此,名人也概莫能外。“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是王小波贡献给读者的情书教材。如果你觉得还算正常,那肉麻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甚至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情话也多得是。感觉爱情像个大蜜罐,任何栽进去的人,都呈现出晕晕乎乎的模样——朱自清曾给陈竹隐写情书“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哎呦,感觉一脸娇羞;性格木讷的大翻译家朱生豪曾写,“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傻里傻气有没有;徐志摩写给陆小曼“我的肝肠寸寸地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简直“没羞没臊”……
不过,如今时代变了,即时通讯工具让人与人距离更近,不用再苦盼“云中谁寄锦书来”,也不用再为几行诗、数百字而抓耳挠腮。表白有了更多选择,爱意可以一个红包搞定,但是情书呢?从选纸、称谓到落款,一笔一画的情意、遣词造句的用心,依然具备着最强的杀伤力,依然给人最多的浪漫、温馨和感动。所以,对爱的人,还是多写情书吧——反正我早就决定,对我表白的妹子要先写封情书才行,哼!(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