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不哭,再等一年”说给谁听?
正月十六,早上6点,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在响水滩街头挤上开往外地的大巴。大巴即将发车,一位女士把窗户上的水汽擦掉,和家人告别,10岁的女儿吕思琪在妈妈上车前还笑着说自己不会哭,但当汽车发动机响起来的时候,母女俩眼泪都还是忍不住掉下来,“宝贝不哭,再等一年”。(2月18日中新网)
过了元宵节,许多父母为了生机不得不与自己的子女离别,到外地打工。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想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由于许多原因,不得不无奈地选择与孩子分隔两地。父母与孩子分别时说出“宝贝不哭,再等一年”,表面上是说给孩子听的,实际上道出了他们的心酸和无奈。
外来农民工为打工地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一直没能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没有得到与城市人口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和生活等都受到歧视。看病得不到报销,孩子上学要出赞助费……巨大的负担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农民工与家人在春节短暂的团聚后,不得不把孩子继续放在老家。假如我们的城市在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方面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那么,这些农民工就可以把老人、小孩等带到打工地,在打工的同时,更好地照顾家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父母外出打工,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十分渴望把孩子带在身边。我们的城市如果让这些打工者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表面上看可能会增加城市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双赢”。让那些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后,可以让更多的外来人员在城市立足,让这些外来人员能与家人团聚,从而可以使他们安下心来,把这个城市看作是自已的城市,而不是别人的城市。另外,可以减轻这些农民工的生活成本,从而与家人一起在这座城市生根,他们就会有了在当地生活和工作的长期愿望,使他们更加关心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投入更多的热情。企业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人,也会更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从而使产业升级得到保障。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达2.74亿人,在其“身后”是上亿的留守儿童。就拿江西省鄱阳县响水滩乡来说,这个乡共有5万人口,其中有3万人外出打工谋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响水滩中心小学500多名学生,有将近300多名是留守儿童。留守家乡的孩子与在外打工的父母,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所以,“宝贝不哭,再等一年”道出了许多外出农民工的无奈,也道出了他们对早日能享受“同城待遇”的渴望。表面上是说给孩子听的,实际上是说给政府听的。(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