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发达国家“货币冷战”暗流涌动
作者:魏亮
近来,国际金融圈热议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货币战的风险。其中,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的“货币冷战”观点颇为吸引眼球。按照本词发明者的解释,“货币冷战”即为各国中央银行发起、以实现本币贬值为目标的隐秘政策宣示或行动,是隐藏在“桌面以下”的斗争。与此相对的是,各国在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场合热火朝天的谈判,或一些国家对另一些国家“量化宽松”或负利率政策进行口诛笔伐等“热战”。
去年9月,日本央行大幅购债,将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钉住”在0%附近,间接引发日元持续大幅贬值。去年12月初,欧洲央行不动声色地降低资产购买门槛,亦推动欧元走软。加之美联储在2016年底加息,并给出2017年较强加息预期,这些因素相配合,使欧日等国在“货币冷战”中先胜一局。
进入2017年,英美亦加入了这场“货币冷战”,且手法更为隐蔽。英格兰银行悄然下调了“最低失业率水平预期”。这看起来与汇率问题不相干,事实上却能促使英镑贬值;美联储则暗示当前仍处于低利率环境,加之美国近期反复强调日本、德国操纵汇率,美元、英镑应声下跌,欧元、日元相应升值。美元在“货币冷战”第二轮中胜出,英镑也跟着沾了光。
那么问题来了:发达国家央行为何要搞“货币冷战”?原因有三。其一,世界经济复苏显现周期性的不同步,加上财政资源普遍紧张,因此,美国以外的多数国家必须依靠货币政策或准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来推动复苏、应对危机,以本币贬值为目标拉动经济外向增长成为迫不得已的政策之选。其二,欧日等国已不敢再公开放松货币政策。多年来,美国无度的量化宽松饱受诟病,因此,当经济开始复苏,美国便开始“负责任”地收缩货币政策。这时,欧日再“量宽”,就是与美国“对着干”。其三,一国央行购债是公开市场操作的正常手段,别国难以干预和指责,且购债对汇率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具有隐蔽性。直至最近,日本央行才故作恍然大悟:其持有的本国国债已占总量的40%了。
“货币冷战”会不会有第三轮爆发?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汇率和贸易问题上的强势,可能压迫日本等国不敢再有所动作。果真如此吗?并不一定。只要经济上需要,各国还是会通过“冷战”或抛售美债等手段维护自身竞争力。而美国如若真的大兴基建,势必拉升美元的实际利率,届时,日本等国会不会顺水推舟搞更加隐蔽而实用的“货币冷战”?还将拭目以待。
总体看,“货币冷战”是发达国家间的高手过招,花样自然层出不穷。然而,无论“冷战”还是“热战”,“杀伐”的后果都会搞坏国际金融和贸易秩序,架空既有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成果,使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世界经济平衡、协调的状态一朝尽毁。这样的风险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