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启示:监管不能围绕涨跌打转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临时性限制措施”之后,股指期货终于在上周五正式开启正常化的步伐。笔者认为,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要审慎,而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监管,不应当被价格和指数波动所左右或主导。
在某种程度上,股指期货为A股市场2015年的巨幅波动背了黑锅。当年6月份A股市场的巨幅波动,一时间令股指期货成为众矢之的。在外界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中金所被迫对股指期货采取了一系列的“临时性限制措施”。至此,股指期货成交量急剧下滑,整个市场处于“冰冻”状态。数据显示,2016年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三大股指期货品种成交量较上一年大幅下降98.48%、95.42%和84%,成交额同比大幅下降98.83%、96.59%和89.13%。而此后A股市场继续大幅下挫,最低下跌至2638.30点,限制股指期货,并没有令市场好转。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日本上演过。1990年日经指数从历史高点回落后,业界就开始普遍谴责股指期货导致市场下跌。从当年8月起,大阪交易所不断采取各种限制措施。在严格控制之下,日本股指期货接近停转,但这并没有改变股票市场的低迷走势。1994年后,日本开始逐步放松对股指期货的管制。2005年,日本大藏省下属政策研究中心在《日本经济波动中的结构转型和日经225股指期货交易》一文中反思认为,1989年到1992年是日本经济周期结构转变的时期,股票市场下跌主因来自经济基本面。
众所周知,股指期货是一种对冲工具,投资者可以用其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而股指期货这一功能的发挥,足够数量的投资和参与、充分的流动性是必要的。从当时限制股指期货的本意来看,主要是出于稳定现货市场的考虑,但是实际上,这一举动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在整个股指期货市场“冰冻”之后,一部分投资者甚至转向了海外的A50市场。
笔者认为,从市场的交易体系和产品体系的角度看,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品种,都是市场的一个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发现价格,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归根到底,还是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来服务市场的长期发展,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从发展过程来看,一些金融产品或许带有缺陷,但从监管角度来看,应当采取措施弥补这些缺陷,堵住漏洞,而不应被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左右,去对市场进行过度的行政性干预。价格最终是要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以股票价格或者股票市场波动为出发点的监管,围绕指数涨或者跌来进行干预,都将造成市场严重扭曲。
实际上,在股指期货停摆之后,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出现重蹈国债期货的情况——在经历了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之后,整整18年之后的2013年,这一品种才重新上市。不过,从此次股指期货的经历来看,整个市场参与者对于股指期货的认识正在趋向理性,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和监管自信也较过去大幅提升,这或许是股指期货在一年半之后能够启动正常化的主要原因。(吴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