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包办作业,角色错位了
一些家庭作业似乎越来越让人莫名其妙了。
《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些奇葩的家庭作业,比如华北某市的一所重点小学布置了一道作业: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结果家长一查发现这是份清末的报纸,用的是繁体字还用了广东的方言。云南某高中数学老师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几何,却解不出一年级儿子的作业。报道发出了“考孩子还是考父母”的诘问。
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也经历了被一些家庭作业困扰的过程,幼儿园时做手工、做板报,现在则是每天给孩子的作业本签字,听朗读听背诵。也如新闻中的家长一样,并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一些作业的必要性。
像我们这一代家长基本是在上一辈放羊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父母能把孩子的生活照料下来已属不易,哪有那么多时间盯孩子的学习,也只能是言语上过问一下,考得不好的时候责问几句,被老师叫到学校里几回,绝对不可能像现在的家长一样天天盯着孩子,经常需要与老师保持联系。朴素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即使这样这一代人也没荒废掉啊,怎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麻烦呢?
时代不一样了,教育方式当然也得变。科学已经证明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分量,家长某种程度上的参与、督促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个撒手不管全扔给学校的年代。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现在孩子学业上的负担也远非以前能比,社会需要找到学校学生家长一起努力的合作方式。一些作业看似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但从长远看恰恰可能会减轻家长的负担,比如我们小孩的学校要求家长每天在作业本上签字,注明完成时间,这种方式就挺好,经过三年的积累,现在孩子做作业基本不需要家长催。这也是家长的抱怨一般发生在小学低年级的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塑造良好习惯的时候,需要一定强度的压力。
但学校恐怕也得弄明白了,哪些是的确需要家长参与的,哪些则是没有意义的负担。比如让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满大街去寻找标识广告牌里的错别字,这有啥意思呢?孩子字都认不全,找什么错别字呢?被理解为折腾家长一点都不冤。更不能用成人的评判标准来粗暴地对待学生作品,比如,家长放手让孩子做了,做出来的可能文不对题,可能在成人看来是粗制滥造,那老师有没有耐心去发现每件作品的闪光点呢?是否能准确地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自己动手做的才最可贵?
家庭作业的目的还是为了教育本身,而不是制造出我们学校的学生一个个都很能干、都多才多艺、少年天才的假相。有好的初衷还得掌握好度的处理,城市人的生活紧张,负担本来就重,能在学校里完成的教学任务就不要带回家了。各司其职,各自有各自的定位,让家长疲于应对,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教学效果。(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