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从尼克松到特朗普,中美关系从破冰到不惑
作者:张敬伟
回望中美关系,有两个时间节点不容忽视。
一是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这次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二是1978年12月15日中美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如果没有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就不会有中美两个大国的建交。
对于不明白上世纪70年代东西方“冷战”和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人而言,很难理解中美关系的复杂与纠结。历史已经给出了选择,在波诡云谲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博弈中,中国两艘大船只能相向而行。否则,在亚太的波涛汹涌和全球的惊涛骇浪中,中美两艘大船不经意的刮擦,都会导致无可预料的恶果。
由此回顾45年前尼克松的访华之旅,不能不说其时中美两国领导人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它和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一起,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由于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冷战”结束,历史并未终结,恐怖主义却在肆虐,西方世界的欢呼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乌托邦。回首再看当年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更突显尼克松和他的助手基辛格博士突破意识形态桎梏的现实主义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国对待美国总统,不管其立场如何,属于哪个党派,只要坚持中美友好,积极推进中美关系,中方都会永远记住他。尼克松虽然反共立场坚定,而且因为“水门事件”丑闻而辞职,在美国人选出的“最差总统排行榜”上,尼克松也名列榜单。尽管如此,尼克松生前身后都被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尊重。1976年,下台后的尼克松被邀访华,享受到不亚于1975年福特总统访华时的外交礼遇。
至于为尼克松总统当年访华打前站的基辛格博士,现在依然是活跃的“知华派”,被视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尼克松已经过世,分析家亦称基辛格已经“过气”。但是,中美关系永远都不会“过气”,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应该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从尼克松1972的破冰之旅算起,中美关系已经走过45个年头,中美关系步入不惑。从1979年中美建交算起,中美关系也“38岁”了。中美关系也该成熟了——如果把中美关系视为一桩婚姻,也该在吵吵嚷嚷中度过了磨合期。
现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遇到了困扰。
华尔街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动摇了西方秩序的基石,在恐怖主义的外部滋扰和内生威胁下,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民粹主义倾向,先有英国脱欧公投,随后美国选出了逆全球化的总统特朗普。这位另类总统,在内政外交上频出违反美国政治正确的怪招,引起了美国主流社会和西方世界的反弹。在候任总统期间,特朗普除了在经贸问题上向中国发难,也和台湾领导人进行了通话,并妄称要对“一个中国”政策进行重新评估。
形势比人强。在特朗普遭遇内政外交的连番挫折后,中美两国关系解除“警报”,重回正常态。因为在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和两国外长的会面中,美方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由历史到现实,无论怎么变,中美深度利益攸关的关系已经形成。“中美国”和“新型大国关系”,不是政治新概念和外交新辞令,而是中美现实真实的写照。
尼克松“改变世界一周”的对华访问,使中美关系从封闭走向开放进入正常化。步入不惑的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时代遭遇到了一些新困惑。不过,特朗普总统和他的团队应有足够的智慧正确对待中美关系,为中美关系解惑。
张敬伟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