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所好学校不如找个好老师
新学期刚刚开始,对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小升初”的博弈就已经拉开了帷幕。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好学校可谓费尽了脑筋。并且,几乎每一所初中名校旁边都会有一个“陪读部落”。(2月20日 《长沙晚报》)
每每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父母的内心会五味杂陈。不要说发达的省会城市,就连偏远的小县城,不少年轻父母都已在想方设法地找能够保送孩子上优秀小学的幼儿园。
显然,就对孩子的爱来说,无论城乡,父母都是伟大的。不过,我总觉得其中有些思维和现象值得商榷。时下,一些父母的教育观似乎过于功利和短视。他们把教育等同于考试和分数排名,并且眼睛重点盯着孩子高考前13年的成长时间。这13年里,他们时常会和“人家”作比较。“你看人家”,可能是很多年轻人最讨厌的一句话,也是夫妻间吵架的关键词。为了孩子读书成绩好,父母和“人家”比,所以最舍得砸钱,乃至出现了“天价学区房”。
可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一定不是根本问题。在一个家庭,教育不该是一种对孩子的单向要求,而应该是家庭成员的一种共同习惯。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那你首先自己得有阅读的兴趣;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牛娃”,就拼命给他报班,那孩子可能会被你揠苗助长。目前,一些家庭的教育似乎陷入了某种死循环:父母赚了不少钱,但他们不会教育孩子,而他们的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教育下一代。他们从没反思或者纠偏自己的家庭教育思维。
爱是一码事,怎么爱又是另一码事。而今,很多家长存在“为孩子好”的想法,但其行为是否真是为孩子好,却从不反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的一定是有耐力的人,而不一定是跑得快的人。如果把读名校当成教育成功的标志,那本身就是错误的。要知道,考试、读书、工作、生活,虽然互有联系,但一定不是某种谁决定谁的必然联系。会考试的人不一定会读书,会读书的人不一定就工作能力强,工作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就能生活幸福。
其实,为孩子找到一所好学校不如找到一个好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一定要有多大学问,但一定得会和孩子交流,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激发他们的兴趣。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中就告诉了我们相关的道理,这篇文章小学课文里有,只是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对它已没了印象。而这样的好老师,首先得是家长自己。(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