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说出我们的中文名字
我的名字、我的语言、我的价值,都是个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越是在远离祖国的地方,越应该为来自中国而骄傲
一段由中国留学生拍摄的英文视频《说出我的名字》最近火了。拍摄视频的缘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前些时候发生的令人不快的“撕名牌”事件。学生宿舍门上贴有中文发音的名牌被人撕掉,这种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行为激起热议。事发之后,几位留学生纷纷用中文发音说出自己的名字,并且用英文解释其中的含义:继文是“继承家庭传统文化”、海歌寓意着“欢乐欣喜”、帼豪代表“木兰那样的女英雄”、呼和要“呼吁和平”、蒲艾联结着“端午的历史”……向世界讲述名字背后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方式,却可以让偏见融化、让价值传播。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对外交流,英语教育也开始得非常早。很多英语老师,都要给孩子们起个“洋气”的英文名字。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小不点,就摇身一变成了“Jack”“Danny”“Emily”。我也有这样一个英文名,从小到大,需要用英语交流时我都叫做“Anna”。
但来到美国后,在皮博迪学院上的第一节课就有意外发现。当我在名字卡片上写下英文名字的时候,美国教授却对我名字的中文发音更感兴趣。教授仔仔细细地把班上每个中国同学的名字都练习了一遍,并告诉我们,如果愿意的话,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那些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带着中国文化内涵的美丽的名字。不仅仅这位老师如此,在皮博迪遇到的每位教授都会在刚开课的时候确认我们的中文名字的发音,并鼓励我们用自己本来的名字。
渐渐地,我越来越自信地在自我介绍时说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当美国朋友聊起自己名字的意涵,我更会骄傲地解释:若辰,意思是像日月星辰一样灿烂美丽。名字是人生命开始的第一个标签,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有重要意义。它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符号,而象征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作为生命的起点,名字还深深扎在家族、国家、文化等根系之上。在全球化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勇于向其他文明介绍自己文明独特的地方,是推动相互理解和融合的重要一环。
反过来讲,能够接受外来移民的独特文化,也是推动理解和融合的重要一环。美国是一个多种族融合的国家,为了让移民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起初采用的是“同化吸收”策略,即让移民抛弃原本的文化和语言,学英文,改名字,按照美国主流白人的方式生活。然而,换英文名字容易,肤色的差异却依旧显示着他们的不同,少数族裔身份也不可能摆脱。打破种族隔离后,美国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于是,在外来人口学习和融入主流文化的同时,美国开始鼓励少数族裔保留和自己传统文化以及族群的联结,从而保证完整的文化归属感和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撕名牌”的情况还有发生,但在不少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就像皮博迪学院的教授们一样,对多元文化表现出了尊重和欣赏。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更深入地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心愿。但故事在哪里?其实,我们的人生经历都是中国故事,我们的文化价值都是中国声音。正如我们自己的名字,它就是文化层面自我的重要组成。越是在文化多元的地方,拥有包含独特文化意蕴的名字,越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我的名字、我的语言、我的价值,都是个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越是在远离祖国的地方,越应该为来自中国而骄傲。(作者:李若辰 为中国留学生,现就读于美国田纳西州范得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