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宇: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穷 真正的穷人却已失声
作者:杨鑫宇
贫困阶层的呼喊,被都市白领顾影自怜的呻吟掩盖,就算偶尔有几声来自底层的怒吼,惊动沉溺于幻觉之中的网民,网络的健忘本质也很快让一切重返日常。
---------------------------------------------------
月收入不到多少元就算穷人?富人生活是什么样的?类似话题在舆论场上总能引起热议。恐怕再没有什么话题,能比贫富议题更能拨动普罗大众的神经了。在金钱面前,几乎没人能够免俗——大多数人都盼望着自己能够摆脱贫穷、拥抱财富。因此,只有这类话题能够引起不分人群、不分阶层的“全民大讨论”。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小县城的打工小妹,到大都会的精英、金领,少有人对自己的财富现状感到满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再富一点,都觉得自己要像某些更有钱的人那样,才算得上真的脱贫了。绝对贫困者觉得实现温饱就够了,温饱者又觉得小康才是富裕,小康者又觉得要有资产积累才算富裕,资产丰硕者又觉得“财务自由”才算富裕……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一方面提供了个人上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阶层产生了一种相对受剥夺感,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穷人”。
“月薪5000元以下的穷人怎么生活?”“我在北上广,年薪10万元,日子太难过。”打开主流的社交媒体或论坛,这样的言论俯拾皆是。月薪过万似乎是“脱贫”最起码的门槛,网络上弥漫着一股对“贫穷”的怨气,给人一种“穷人正在积极地为自己发声”的感觉。
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幻觉。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3821元,折合月薪不到2000元,就算在收入最高的上海,这个数字也不过是54305元,折合月薪不到5000元。这些数据将人们从幻觉中拉了出来,展示了中国人最真实的收入状态。原来,每个月挣2000元就不能算穷,月薪超过5000元在上海就不算低收入了。
在网络上“哭穷”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穷人,那些在收入平均线以下生活的社会阶层,很少能在舆论场上发出声音。这里面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穷人没有太多机会使用互联网,就算上网,大多时候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拥有话语权的网民几乎全部出身于中上阶层,专业媒体的话语权更是牢牢掌握在文化精英群体手中。另外,人们往往耻于承认贫穷,更愿意为了面子假装富人,挣3000元的假装自己挣5000元,挣5000元的假装自己挣1万元,穷人就算有机会发声,也很难发出真正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声音。
贫困阶层的呼喊,被都市白领顾影自怜的呻吟掩盖,就算偶尔有几声来自底层的怒吼,惊动沉溺于幻觉之中的网民,网络的健忘本质也很快让一切重返日常。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阶层都有专属于这个阶层的苦恼。不同人对富裕的理解与要求自然高低有别。专注于自己所在阶层的苦恼时,也要对整个社会的贫富现状与阶层分布有清醒认识。对现状不满时,不要忘记还有许多更艰难的人。致力于改造社会、消除不公时,不能将那些在网络上失语的“沉默大多数”视作空气。
晋惠帝因为“何不食肉糜”的荒诞问题,成了昏聩愚弱的代名词。贫富差距在古今中外每个社会都存在,富裕本身并不是原罪,但是,如果在社会上处于相对富裕地位的人对真实社会现状一无所知,无法准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乃至于“得了便宜还卖乖”,以穷人自居,那就实在太说不过去了。
要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仅拥有知识、财富或地位是不够的。对外部社会毫无感知与关怀,充其量不过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那些关怀社会,愿意用自己的能力与资源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精英。中国的贫富差距已不容忽视,舆论场中却充斥着迷惑性极强的“富裕泡沫”。要戳破这层泡沫,仅靠一年一次的统计数据是不够的,社会精英在观念和行动上的表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