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域外听风:在信息密林中找到那片树叶
不被持续上涨的信息潮水淹没,不仅要善假于物,更要习惯反求诸己,换位思考
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享受丰富信息在指尖滑动的感觉,认为获取更多信息让生活更便捷;仅20%的人感觉自己被巨量信息“压倒”,比10年前的数据明显降低……当几乎人人都在说不堪信息轰炸之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却让人颇感意外。
信息过载,几乎已成这个时代的共识。2014年,就有民调机构将信息过载列为未来10年网络带来的四大问题之一。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曾指出:“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如今,现实似乎还没有完全按照“剧本”发展,或许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多一点乐观的想象。
不过,信息过载并非“多余的担心”。当信息量激增形成“超载”,部分受众处理、利用信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以信息减量实现信息减压,是一直以来技术探索的重点。而放眼国内,以作用于社交关系链的社交软件、算法推荐为核心的内容整合软件等,都在努力使信息更精准地抵达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多,面对海量信息反而越从容”,技术的助力无疑是重要原因。
量的问题缓解了,人的作用就更凸显。收入、学历、年龄等等,往往影响着个人的信息获取渠道、适应能力,也成为区分信息焦虑易感人群的标度。调查显示,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元以下的人群里,有1/4的人感觉信息过载,而家庭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数字仅为1/7;大学生与高中以下文凭的人相比,更能适应海量信息;65岁以上的老人感受到信息焦虑的比例,约为18—29岁年轻人的3倍。走出那间熟悉的“信息茧房”,迎接更广阔的认知天地,有赖于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等深层次联动。
有人曾比喻,信息是宽的,“比南美的亚马孙河还宽广”;信息也是窄的,“就像2.4毫米边框的手机”。当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主动去获取信息时,较少感受到信息焦虑,但在学校、银行、政府机构等办事时,则常常因为需要了解的信息太多而有点头大。调查显示,超过56%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花大量时间收集信息时最让人感到有压力,“他们可能对我们收集信息的能力期待太高了”。因此,如何做好特定情境下的信息舒压工作,驯服泛滥的信息流,尤其是简化和统一办事机构的信息输出至关重要。只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加载,于洪流之中萃取珍宝,从复杂的信息中获得简单,才能锤炼我们通向未来的能力。
“十年前,你需要一片森林,在网络上却找不到一片树叶;十年后,你需要一片树叶,网络却给你一片森林。”未来一切皆是媒体,一切皆可连接。信息激增不可逆转,不被持续上涨的信息潮水淹没,不仅要善假于物,更要习惯反求诸己,换位思考。如此,才能把握好人生航向,与信息愉快地相处。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