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之隔的误解没必要放大
你的微信朋友圈是否对父母无权限开放?你是否愿意父母从朋友圈关注你的一举一动?昨日,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在街头随机调查了40位市民。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不少父母开启“智能手机”之旅,关注子女的微信朋友圈也渐成潮流,但由于父母与子女对待朋友圈的态度不一,反而逐渐衍生出新的“代沟”。其中一成左右受访者对父母设置了“不让他(她)看到我的朋友圈”,六成受访者设置“分组可见”,对父母完全开放朋友圈的受访者仅占三成左右。而在“屏蔽父母”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认为父母“过度关心、管教太多、无法沟通”。(2月22日 《长沙晚报》)
父母和孩子如何交流,可能是任何时代都会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所谈的孩子大多是00后。对这一代人,很多人的感觉可能是这样的:00后偶尔做出的行为,能让60后头疼,让70后无语,让80后叹服,让90后称老。
不过,在我看来,虽然年少,但这些孩子确实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带着时代气息和个性色彩。他们中有的人勇敢:熊孩子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也有一番大作为;他们中有的人满腔热血:不怕千万人阻挡,就怕自己投降;他们中有的人从不畏难:败了又怎样,大不了再来一次;他们中有的人较真,会问自己,别的同龄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为什么不能做。
其实,每一代新生代都会被前人打量,打量就会存在标准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我们有些父母看待孩子的标准有些严苛,甚至有些错位。我们很多家长在用30岁的标准去要求20岁的年轻人,用20岁的标准去要求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用过于理想和普众的成人模板去修剪自己孩子身上的个性。他们希望孩子懂事成熟,这种懂事成熟就是听他们的话,按照他们的意愿长大成人。所以,他们会下意识地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进行过度解读,放大其中的负面角度。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屏蔽自己”就是例子。这些家长可能并没看到自己的问题,没有想过自己和孩子交流相处的方式是不是存在问题。要知道,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间,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友情空间,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成为朋友却又要透视他们的一切,甚至以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和修正他们的思维,那孩子当然会反感。
屏蔽父母的行为,并不能表明孩子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不想让父母知道,而是说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爱的方式不对,让孩子感觉私人空间受到了压迫。我见过,一些父母就像“问题宝宝”,总是对孩子问这问那,连一件小事都不放过,那孩子怎么会不厌烦呢。谁想在“被审判”中成长?
正如著名摄影记者卡帕那句让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但在与孩子交流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近是心灵的贴近,而不是眼睛的近盯。教育孩子要坚守原则,又要文明开放,这是个尺度问题。就像手握沙子,握得太紧沙子会从指缝间滑落,握得太松沙子也会滑落。(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