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南海行为准则”构建地区稳定之锚
作者:刘锋
日前,在菲律宾长滩岛召开的东盟地区外长会上,“南海行为准则”(下称“准则”)成为热门议题,东盟国家外长们就此形成诸多共识。对比不久前中方对推进“准则”的积极立场,中国与东盟有望在2017年围绕“准则”磋商取得重要突破。
首先,达成“准则”对南海和平稳定意义深远。自2002年《南海各方宣言》(下称《宣言》)签署以来,尽管落实过程中多有波折和反复,但其在南海“稳局势、促合作”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而“准则”作为《宣言》的一个目标,其推进本身就体现了对《宣言》的执行和落实,两者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彼此联系、完善发展的整体。现如今,在落实《宣言》基础上达成更具拘束力的“准则”,将有望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信基础,为深化双方互惠合作创造更优条件。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有利于弥补南海地区安全机制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现实短板,可谓构筑南海和平大厦的“强基固本”之举。
其次,达成“准则”的时机日趋成熟。过去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举行十多次高官会及一系列多层次会晤,围绕制定“准则”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沟通和有效协商,取得了不少共识和前期收获,为加快“准则”磋商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11月13日,第十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主席声明,重申致力于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争取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准则”推进驶入快车道。
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合作正处在新的特殊阶段。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TPP,给一些东南亚国家带来极大心理冲击,其急需进行政策纠偏,进一步调适在中美竞合中的位置。加快投身RCEP,加紧搭乘中国经济的巨轮就不失为一种务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有助于提升东盟整体实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的开放立场,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圈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南海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区域,排除外部势力干扰、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显得至关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密切磋商,加快推进“准则”,自然是彼此共同的战略需要。
最后,中国在“准则”上的有关原则立场要申明。例如,申明“准则”有关磋商不与“南海仲裁案”挂钩,该案早已翻页了,不能更不应成为达成“准则”的障碍;强调“准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事,美日等域外大国无权介入,所谓的“准则” 开放签署的鼓噪实则夹带“私货”,是意图制造外部势力插手南海的借口;明确“准则”构建的是冲突管控机制,而非争端解决机制,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赖于中国与有关当事国的双边外交谈判。中国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的政策主张日益赢得国际社会认可。
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也是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的关键年份。在东亚战略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能凝心聚力,共襄南海和平发展大计,值得多方期待。(作者是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