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选了姚明,就让他放手去干
姚明当选新一届篮协主席,盛传已久的篮协人事变动一朝落地,其背后的改革布局却已经酝酿多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姚明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有作为篮球运动员的从业经历,也有运营篮球俱乐部的从业经历。他在CBA打过多年球,也在NBA打拼多年,他在中国篮球界以及球迷心中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他深谙中国体育的规则,也了解市场化体育的规律,就篮球这项运动而言,他堪称学贯中西之人,是众望所归。
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和良好的口碑将在改革中起引路人、担当者和润滑剂的作用,他是少数几个能被官方和民间同时高度认可的人选,此次选举,姚明全票当选就表明了这一点。而姚明作为一名成功的球员,一名俱乐部老板,名和利于他而言都已经不重要,他在乎的是篮球本身。
选择姚明的优势就在这里,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这种雄心壮志,这种利益上的超然,对眼下的中国篮球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无须担心姚明能否拿出改革的思路,能否号准篮球的脉搏,也无须担心他的决心和勇气。大家担心的是中国篮球改革能否跟上姚明的思路。
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篮协和篮管中心的功能定位问题。篮协是民间组织,而篮管中心则是体育总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在以前,篮协主席一般由总局领导兼任,大家都是体制内的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没有太大的冲突,但姚明来了,这种权力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到底谁说了才算呢?
也就是说姚明有多大作为,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专业程度,而是取决于姚明被赋予了哪些权力。虽然根据最新的篮协章程,主席成为法人代表,实际管理权限得以增强,这也意味着新当选的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将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但能否做到管办分离,如何才能摆脱行政方面的掣肘,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新一届篮协的作为。
这种改革的阻力从姚明推动注册成立中职篮公司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政府与社团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两者都当不好。这也是中国体育联赛的一个通病。
篮协的此次改革跟足球改革一样,都肩负着为中国体育深化改革探路的重任。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李颖川在换届大会上,用“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等字眼给了本次选举一个很高的评价。显然,这不仅是篮球业的大事,更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官方已经诠释了此次改革的意义。这种改革的决心从姚明当选身上体现出来,更从一同修改的篮球章程上体现出来。而相比于姚明当选,新章程从法律上明确篮协的职能、权限更重要。
篮球改革需要像姚明这样的英雄式人物的推动,但姚明的改革想成功还需要一个“姚之队”的梦幻组合,需要得到体育总局,甚至更高层的支持,需要法制和规矩的支撑。姚明当选篮协主席,只是篮球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一只靴子落了地。
竞技体育需要与群众体育、与市场有更紧密的结合,才会有更扎实的基础。篮球这几年的困境,奥运会成绩只是一个缩影,更大的隐忧还在于它跟足球一样,有限的水平、单调的比赛、微弱的影响力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广告商,更无法与国际顶级联赛相竞争。
姚明可以是很好的推动者,社会应该珍惜这样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愿意成为中国篮球改革的垫脚石,愿意做争议旋涡中的中流砥柱。
本报评论员
高路